稻盛和夫: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勇敢的人不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为什么不能坚持?
答案是:认知。
如果10年前,有人让我看稻盛和夫的《干法》,我一定会嗤之以鼻:企业管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想创业。什么?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全情投入?别逗了,我活着是为了享受,可不是为了受苦。我想,彼时的我,还会从鼻孔中哼出一丝冷笑:鸡汤!毒鸡汤!
后来,在我贫瘠的世界里,认识到“认知”这个词,简单说,认知可以分为9个层级:
最底端,只知好恶
第二层,墨守成规
第三层,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第四层,明是非,识大体
第五层,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第六层,认识到现实资源的局限性
第七层,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第八层,认识到万古不变的人性与社会规律
第九层,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所以,“认知不同的人,交流起来是有困难的”。认知不同,圈层不同。
10年后,以我今时今日的心智,去读稻盛和夫最被人称道的《干法》,我终于能体悟到它看似平浅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命哲理。书还是那本书,因为自己的认知变了,读懂的道理也就变了,千帆阅尽,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终于走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水依然,然而领悟却截然不同。
01 工作的意义:苦役还是修行?
前段时间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对方问我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他说:你会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吗?接着,他向我阐述了他的人生观:工作是为了谋生,而我想更好的生活。
我想了想,回答说:以前我觉得工作是苦役,而我向往的是“诗和远方”,所以我喜欢做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烹饪、养花、旅游、读书......不过,现在的我觉得工作和生活本就是一回事,“诗和远方”并不在远方,它在工作中,也在生活中。
对方皱了皱眉,说:我觉得你是一个把生活和工作混为一谈的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它和生活应该完全分开。
我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是的,在我原来的信念中,我应该是“自由”的,而工作,是自由的“敌人”。为了五斗米,我不得不向可恶的“工作”折腰。一到周五的下午,我就兴奋地提前化妆,想象着下班后去哪狂欢,周末去哪放风,从周日下午开始,我就进入抑郁情绪,直到周一早晨,要么大哭一场,满腹委屈的去上班,要么编造各种理由,拖延迟到。
我和稻盛和夫在前言中所列举的日本青年人一样:对努力工作嗤之以鼻,热衷于购买股票基金,憧憬“轻轻松松发大财“,恐惧劳动,把工作视为剥夺人性的苦役,即使创办风险企业,也只是为了孤注一掷,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
然而稻盛和夫先生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工作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心志。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在磨练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练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能随之提升。
归根到底,稻盛和夫所倡导的,是一种关于劳动的信念:劳动不苦,恰恰相反,劳动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人们在劳动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磨砺心志的苦与乐,在劳动中修行自己的心,获得厚重的人格。当有了稳定的人格,人便获得了通往生命终极幸福的钥匙:你的心不再如浮萍一样摇摆不定,而是笃定、安详、充满淡淡的喜悦。
所以,工作的本质,是一个修炼心灵的修道场。
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什么修炼心灵?看不见摸不着的,我生存都成问题,还修炼心灵,开玩笑!
是的,心灵这东西,没有人能告诉你多少钱一斤,但是如果你肯观照它的成长,就会获得终极的幸福,而那些求而不得、心心念念的“成功”,其实只是它水到渠成的副产品。从这个角度说,心灵是“道”,是最高层次的认知,而如果不关心“道”,只关注“术”,就注定在低水平重复碰壁,离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
稻盛和夫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觉悟,年轻时,他也曾是一个牢骚满腹的青年,当他的父母告诉他“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应该买”时,他不屑的反驳:“苦难?能卖了才好。”。他在公司没干多久,就因为看不到前途而想跳槽,幸好后来他领悟了工作的意义,及时刹车,选择了一条充满光明、但却少有人走的路:在工作中发挥极致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他改变了对待工作的态度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创造了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奇迹:
稻盛和夫一生服务了3家公司,全都做到了世界500强。27岁创业做了京瓷,52岁做了KDDI, 这家公司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 NTT 的第二大通讯公司,2010年,70多岁的稻盛和夫身患胃癌,已经切掉2/3的胃,此时,他再次临危受命,接手日本航空公司,只用了一年就将日航扭亏为盈,使之重回世界500强的行列。
这样的奇迹,与稻盛和夫终生践行的人生哲学密不可分。
从某种角度说,是他的人生哲学,改变了他的命运。
02 成功的奥秘:热爱导致成功
小孩子能为了看蚂蚁搬家,蹲在地上一个小时一动不动。大人觉得枯燥无味,但小孩子却津津有味。心理学家早就研究过,能让一个人保持持续动力的,唯有热爱。
我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健身房,最让他头疼的事是:无论制定出多么诱人的奖励机制,对那些年轻的员工的刺激都很有限。于是形成了一个怪现象:年轻员工一边抱怨生活艰辛,挣钱不易,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辛苦,挣高薪提成。他们说:如果生活只有工作,挣再多也没意思。
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是社会心理学的知名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决定论”,推翻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奖励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在这个理论中,他提出的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内在动机”。毫无疑问,热爱是内在动机的发电机。
提到热爱,一般人都会想到“自发”,就像兴趣一样,天然形成,但稻盛和夫却认为,想要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其实每个人只有两种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前者的几率太过渺茫,只有后者,才能达成现实。所以,热爱其实是一种选择,最开始时,甚至有一些强迫,但不久就在工作中真正发现了乐趣,再到后来,就超越了“喜欢不喜欢”的层次,渐渐但觉到了工作中包含的重大意义。
从这个角度说,稻盛和夫认为:“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自己亲自创造出来的。
在稻盛和夫身上发生过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在研究一个实验时获得了成功,他为此非常兴奋,高兴地跳了起来。而他旁边的一个同事,神情古怪,他鄙夷的对稻盛和夫说:说句失礼的话,值得男子汉兴奋地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也难得有几次。而你却动不动就手舞足蹈,甚至叫我也和你一起高兴,我是说你轻薄好呢?还是轻率好呢?
这位同事的话像一盆凉水,泼到了当时刚刚工作2年的稻盛和夫身上,但是他只用了一瞬间就反驳道:小小成功就能感到喜悦和感动多好,想要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应该真挚地把高兴劲表现出来,这种喜悦和感动,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尤其是现在科研经费不足,研究环境很差的条件下,要想把研究做下去,我们就要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庆祝,这样才能给我们增添新的勇气。
后来,这位工作离职了,从此消失在人海,而稻盛和夫却把京瓷越做越大,做成了日本市值第一的公司。
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像这位同事一样,对待工作保持着冰冷的态度,那恐怕他就永远无法从工作中体会到努力的激情、拼搏的奋进,胜利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
归根到底,工作只是一个载体,而修的却是一个人的心态。
03 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你体会过拼尽全力,不留一丝保留的爱和奋斗吗?你会认为无论到了何时,人都应该给自己留一份退路吗?你认同“不管是恋爱还是工作,永远不要100%的付出,否则你可能会输得很惨,受很深的伤”吗?
随着我对心理学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所谓成功,是命运对“勇敢者”的奖励。如果一个人不肯放下防御,放下自己心里那貌似精明的“小算盘”,ta就永远不会获得极致的幸福、心灵的彻悟,和真正的成功。
这一点,在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甚至,他还专门有一节颇具心理学意味的标题:“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稻盛和夫认为:要实现高目标,前提就是持续地怀抱能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愿望。
在稻盛和夫创业京瓷时,他的员工只有28名,但是他却一有机会就对员工说:我们要成为西京原町第一,然后成为中京区第一,再争取京都第一,接着日本第一,最后,达到世界第一。但是当时他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是,即使达到西京原町第一都难上加难。
但是稻盛和夫却认为”纵使是不自量力的梦想,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还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这个目标,并坚持不懈的在同仁面前展示这个目标“,因为”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
曾经我认为,心想事成是唯心主义,现在我才知道,一个人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就根本不可能“事成”。为什么不敢想?心理因素很多,比如最典型的约拿情结的制约。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我们普通人常常陷入白日梦的幻象,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敢于拥有稻盛和夫般的想象。
可是,如果你去看任何一个人物传记,你都会发现,他们的成功之路固然不同,但是在一无所有时就“敢想”,却几乎是共同的特点。
至于”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可能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错的,它真正的含义,不是“到这种程度就行了”,而是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努力。将目标不断向前推进,进行无限度的、持续的努力。
这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认为“持续的、不要命的努力使不得,会力竭的”,但稻盛和夫却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大家都会担心有人在途中落伍,但事实上,一旦跑起来,全力奔跑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
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因为我就是一个从来不肯付出100%努力的人,我总会虚伪地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却很少去质疑“尽力”到底是百分之多少?我想,大多数人的“尽力”都经不起推敲,但只有100%拼搏的人,才能创造奇迹。
也许有人说:为什么要创造奇迹?我只想当一个普通人。是的,我曾经也这样认为,甚至还认为百分之百付出的人是“傻子”,但是我现在明白了:一个不敢豁出去百分之百交付的人,他没资格获得最极致的体验,没资格品尝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果实,没资格得到最惊艳的美好——不管是感情还是工作。
和敢于做梦一样,敢于百分之百的付出,其实是人格发展成熟的人,才有的心理品质。在这背后,是安全感。就像团体拓展训练中,一个没有安全感,不能信任他人的人,是绝对不敢背对着,从高处倒下的。
蜕下防御的壳,这是勇敢者的游戏,是人格成熟的副产品,是获得极致体验、创造生命奇迹的前提条件。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敢走出这个壳。所以,成功的路其实很宽敞,因为没有几个人,有这份勇敢。
【写在最后】
在认知迭代之前,我会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视为实现不了的”心灵鸡汤“,因为自己无法实现,便会采用各种方式诋毁、不信任,而且还会认为自己精明,没有被鸡汤洗脑。
从这个角度说,成功者是孤独的,他们很难被世俗真正理解。
《干法》曾被三个人同时推荐:马云、张瑞敏、俞敏洪。他们的推荐,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认知层级相同的人,才能惺惺相惜。
《干法》看似写的是工作,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工作中找到价值,为之付出极致的努力和拼搏,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在过去,我真的是一个把工作视为敌人的人,不仅如此,我还和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因为他的工作而做着激烈的争夺:你加一次班,就意味着少陪我一次。
这个游戏我玩了十几年,直到近些年来才反过味来。
可惜,韶年易逝。
现在我也成了一个“工作狂”,就像此刻,夜已深,近11点,我还在码字。但是我毫不觉得辛苦,因为这是写我所写,如果这些文字能打动哪怕一个人,它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和价值。
工作不是苦役,而是生命的修行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