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暴》沦为美式鸡汤片,有吴彦祖又能怎么样呢?
本文首发于电影界网站
撰文|林平平
编辑|肥水母
如果将《全球风暴》这部电影放在90年代上映,一定会很惊艳。
全球气候灾难、美国白宫政治风云、绑架总统、控制气象卫星……
立意高大、转折点也有脑洞,作为灾难片,拍得比前作有新意。
可惜是在2017年上映,大家已经看过了《后天》、《2012》、《末日崩塌》……
全球灾难、家庭危机、美式个人主义拯救世界这些都是好莱坞灾难片的标配,《全球风暴》一个也没漏,稍有新意的地方,也不出彩。
观众也许都不太喜欢这部看起来很壮观的灾难片,烂番茄给出的新鲜度是13%,在北美首周末票房也仅为1330万美元。
而在中国口碑、票房同样不如意,豆瓣评分是6.6分,上映首日票房1720万。
对于一部投资高达1.2亿的大片来说,这样的开画成绩,不太理想。
上映之前被称为“《2012》之后最值得期待的灾难片”,其实有点过誉了,如果按照灾难片的标准来看,《全球风暴》该有的场景都会有,但也不会更多的亮点。
政治阴谋导致全球危机,全球人都在遭遇灾难,个别人努力扭转乾坤,最后成功解围,大家期待着共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基本上就是一个命题作文,主题还是要回到美国对灾难的态度:灾难总是会有的,但明天还是一个美好的明天。
近两年这种类似题材也在走下坡路,《伦敦陷落》、《末日崩塌》、《独立日2》票房、口碑都不如预期,而且在小编看来《末日崩塌》几乎就是《后天》的翻拍,将雪灾换成地震,家庭危机引发亲子关系变化,最后大家经过灾难洗礼重新认识爱情、亲情,重归于好,重建家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部分美国人自我牺牲、拯救世界的精神。
这部《全球风暴》也没能逃出这样的情节套路,落脚点也放在美国英雄拯救世界。其实,对于灾难片来说,自然与人的关系可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将大灾难搬上荧幕,如果不说点新的东西,观众一定是不满意的。
要说看全世界范围内的大灾难场面,《2012》已经可以满足观众了。可能已经看出“欠缺新意”这方面的弱点,于是加入了科幻、政治、动作元素。
可是,这些东西也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论,并没有深度思考,在叙事上也有些马马虎虎,只有特效水平还值得一夸。
地质灾害爆发,全球各个城市逐个受影响。
迪拜标志大楼被巨浪摧毁,
里约出现了极端寒潮,人们被迅速冻住、凝固,
莫斯科遭遇高温激光扫射,
香港也成为碳烤的火地,即将毁于一旦,
东京突下巨形冰雹……
从这些场景可以看出,特效制作很有诚意,确实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不过,各个城市变着花样被毁,在好莱坞大片中式随处可见,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小编表示看起来很惨烈的场景,并没有什么触动,可能看多了已经麻木了。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此时上映的最大看点还是好男人——吴彦祖了。
男神吴彦祖是一个科学家,突然发现气候大变,开着车带着家人一起出逃,并及时汇报情况。
可惜戏份不多,只是为拯救灾难提供了关键线索。
拯救世界的重任没有留给男神,不知道是不是好莱坞对吴彦祖的亚洲票房号召力没有信心。
如今看来,也只有美国能把灾难片拍得这么“好看”,在视觉好看的背后,灾难片的回报并没有多少优势。近期北美多部小成本恐怖片逆袭,以小博大,票房大增,看起来比灾难片更有投资价值。或许灾难片也应该在做到“好看”的同时,想想该如何更好看。
题图均来自相关电影资料与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