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金广谈草书创作:草书创作就像书写人生(精选)!
一直以来就有个愿望,想写一篇关于草书的文字,但又苦于无从下手。是因为草书在我心里的分量极其重要。说起草书,我之前是一直不敢动笔,觉得实在太难了,有如天书一般。我十几年前的创作多以行书为主,后来觉得单独的行书创作始终会有些枯燥乏味,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能让自己心动,作品中总是感觉少点什么,没有灵魂。后来就慢慢一点点的往作品里加一两个草字,忽然觉得作品整体活脱了许多。随着草书的逐渐增多,创作的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草书的历史源于汉代,始于隶书的更加便捷的书写。《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大体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应带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为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艺术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因为草书大量的应用了特有的个性符号,使得很多欣赏者都不能够认识,即便很多不从事草书学习研究的专业人士都不认识,所以草书越来越趋于边缘化,更多的人喜欢草书,却不知道草书的意义所在。草书本身就是一个张扬个性且又表现自我的书体,所以学习草书首先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想把草书写好,需要真性情、真流露,要具备宽广的胸怀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另外还需要心细如发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与此同时,草书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和练习。一、积累。个人认为草书是篆、隶、楷、行、草五体当中难度最大的书体,欲把草书写好,需要有正书积淀,有了楷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熟练性,加上行书的运笔、使转、避让、错落以及空间的认识,再加上篆隶线条中的内涵和质朴,最后再学草书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当然也有不少直接学习草书的人,凭借着聪慧的才智,良好的艺术感觉,也会有所成就。但因缺少丰厚的积累,艺术之路也是狭窄的,必将不会走的太远。因为任何艺术没有丰厚的积累,都会有走到极限的时候,尤其是草书,到了极限如果没有强大的底蕴滋养,就有如无水之秧苗,结果可想而知。二、笔法。通过对各个书体长时间的不断学习和锤炼,对用笔技巧应该有一定的掌握,以及对毛笔的性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驾驭能力,对手感的要求程度非常高。草书是各书体当中难度最大的,所以,对技法的要求也是最严格的,草书的书写看似轻松,其实技法中涵盖的内容最为丰富,从笔尖到笔肚再到笔根,要全方位运用,让毛笔的每一分一毫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只有这样表达出来的线条才会耐看、才能经得住推敲。明人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说:“大抵用笔有急有缓,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字。乍徐还急,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熟为主。”无论是小草的细腻、章草的豁达、大草的奔放,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毛笔的熟练运用和表达。所以需要大量的书写积累和不断地思考、不断的尝试,对各种毛笔的性能都要有一定的尝试和了解,毛笔的软硬、长短、粗细以及精劣,对我们所表达的线条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运用技巧也应随之而改变,包括纸张亦同。三、认草识草。草书对于平常人或者一部分书法专业人士(非学草书者)来说就是天书,满篇的弯弯绕绕,没有办法辨识,只有经过专业学习才能掌握这里边的奥妙。学习草书,认识草书是关键,草书中有特定的艺术符号,同样的一个笔画有着不同的用处和作用,可以作为不同的偏旁部首来应用,比如:竖提可作双人旁、可作单人旁、可作言字旁、亦可作三点水旁;横可作心字底亦可作四点底。又如:“尽”、“昼”、“惠”、“画”字法相近,“龙”、“验”等字偏旁近似等等,应有分辨。另外,历代各家草法也有不同,也要逐字分析,作以不同标记。《十七帖》《书谱》是比较不错的入门法典。将这些符号熟记于心,这样就不至于书写的时候出现犹豫卡壳的现象了,学会记符号后还要学会多多的灵活运用,没有或查不到的字要会套用,举一反三。同时要大量的应用,如果单单只靠记符号不懂得应用,也等于没有学会。我见过很多人,草字的草法都知道,《草诀歌》也背的烂熟,一动笔写就乱了方寸,什么也都写不出来,所以想把草书写的淋漓尽致,还需要多多的实践,只有不断的应用实践才能记得扎实牢固。四、临习与经典。很多人都喜欢草书,是因为草书的肆意洒脱、抒情奔放。进而只重其表而不重其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多数人对草书的认识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临帖的时候只看到了外表,临写时只注重形似,而内在的神采却容易被忽略。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其实一件作品的神韵是至高无上的,字写得再漂亮,字形再好,如果没有内在神韵的支持也是没有味道的,如果有了美丽的外表再加上内在的神韵,就一定是上品。所以,神采既是一件作品的灵魂,就像朝鲜冷面当中缺少了辣白菜一样,没有了辣白菜的朝鲜冷面就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它特有的韵味。书法学习创作亦是如此。所以临帖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用心看、用心分析、用心感受到更多古人的气息,古人作品中更多能够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它内在神韵所释放出的神奇魅力。要发现古人经典作品中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东西,这就是契合,把契合点找到,我们的内心就能跟古人对话,能够了解古人的真实书写状态和心境。与此同时也要写熟,熟能生巧。现在有很多人稍微会写两笔,甚至有的人连大概基本的字型和草法都不知道就直接创作,这其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不经过系统的学习,是达不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的,一切事物都有原由,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学习者而言,坐享其成的概率微乎其微,不要总抱着侥幸心理,艺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即便是偶尔有侥幸的机会,早晚也会原形毕露的,不会长久。所以,天上不会掉馅饼,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关于草书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经典入手。不少人跟我说过,怀素、张旭、黄山谷写的人太多了,我能不能从其他偏一点的方向入手?这一点不是不行,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聪明,还要有一定的笔墨积累,不是拿了笔直接写就行的,书法没那么简单。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更多的人在经典中获得了收益,学到了经典的精髓。太冷门的东西也不一定不好,只是综合衡量不如经典的养分更足,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合适的经典来学习。切莫好高骛远,得不偿失。五、外因的积累和影响。蔡邕有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多元的,而多元又源于自然万物。不同的外因或多或少都会对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有影响,只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罢了,草书更不例外。自然界一切万物对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元人杜本在其《论书》中有云:“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明人李日华在《论屋漏痕》中说:“又有断云,作策、勒三折笔法也;刷丝,枯笔带拂法也;坠石,向下法也;惊溅,作挑水法也;飞芦,自举奋笔直遂法也。”“又有闻嘉陵江水声而悟笔法者,悟其起伏激骤也。见舞剑器而知笔意者,得其雄拔顿挫之妙也。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而识书理者,担夫负重成队,络绎而行,虽公主驺从呵禁而不能止者,以其联络成势,不可断也。此亦于统视连行中得之也。”孙过庭《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越大的树根系就越深,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就更多;真正的书者不能只限于书写技巧之中,更多技法之外的东西,需要我们来用心的感悟和体会,因为书法不单是简单的书写,尤其是草书,是性情的表达,由技升乎于道,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和正确的思维习惯来慢慢升华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过程也就只能沦为一个写字匠人了。我喜欢听音乐看大片,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游历,去感受自然,喜欢用外因来感染自己。头几年脑子里经常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乌云下的狂风夹杂落叶漫天飞舞,这个场景我经常联想到草书的章法和布局。还有一次,记得是首届翁同龢奖创作,写了好几天,一直都没有感觉,眼看着第二天就截稿了,还是写不出来,到了傍晚我从工作室溜达到了街心广场,突然远处的一阵锣鼓声把我吸引住了,好像忽然感受到了什么,随着锣鼓声越来越急促,我的心好像也被揪到了一起,脑海里瞬间有了一个画面,一幅作品的画面,这锣鼓的每一槌敲击仿佛都在震撼我的心灵,赶紧回去酝酿创作。想起那锣鼓的气势,运用到创作当中,创作状态让我非常兴奋,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学习草书不单单是书写,也要学会造境,要学会幻想和联想,要把我们的喜怒哀乐联想到我们的创作当中去,把不同的幻想景象融入的创作当中去。六、要具备浪漫的艺术情怀。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就是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学会了画画、写字、写诗、唱歌……懂得学会了享受浪漫的生活。浪漫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一个不懂得浪漫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艺术真谛的,浪漫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灵魂,真性情的流露。缺少浪漫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书法亦然!草书在书法大家庭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大草,由于笔画的连带,字形的任意变化、空间的分割加上收放、大小、疏密、粗细以及节奏的对比等等各种矛盾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使其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也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跟观者的内心产生共鸣和对话,这恰恰就是草书艺术的魅力所在,让人的喜怒哀乐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真正给人以感官上、精神上的愉悦,让人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的驰骋翱翔。这种浪漫有的时候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一部分人来说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其实每个人心里对浪漫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浪漫是每个人心里最真挚的一片净土,真正懂得浪漫的人,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抒发和释放浪漫的气息、浪漫的情怀。懂得用浪漫的情怀去解读和理解草书中的线条、收放、空间、对比等一切可以诠释的浪漫书法语言。换而言之,如果不懂得浪漫,一味的生搬硬套,一味的集字式书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草书的真正乐趣和内在的草书精神,体会不到气壮山河、一泻千里的雄壮气魄,也体会不到曲水流觞、曲径通幽、畅叙幽情的文人雅韵。生活中的浪漫无处不在,要学会时时发现并且融入到我们的草书学习和创作当中去。七、书写自信。“忽然绝叫三无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在《自叙帖》中有这样的诗句,这也充分证明了古人的自信与洒脱,一种自然忘我、超然物外的书写状态。草书创作其实是非常需要这种状态的。每当提到草书创作,我总能想起《三国演义》里的一些场景,大将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草书创作时是在书写线条、书写空间;书写一个故事;书写一种精神,甚至是在书写人生。其实自信是内心的流露,如果有强大的积累储备就会有足够的自信,有了自信的书写,草书的创作就会笔走龙蛇,什么洒脱、什么奔雷坠石、什么翰逸神飞皆出于此,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书写上的自信,没有自信草书创作便都是空谈。八、草书的审美。草书的审美曲高和寡,更多都是小众的,没有太多人能够真正的看懂,更多的人都是附庸风雅。对于专业学习草书的人,就要有高于常人的专业独特视角来审视草书,不能按常人的审美标准来评判美与丑。草书本身就是一种傲骨迎风、超凡脱俗的艺术感觉。所以,我们对草书的定位也要不拘一格,要有一定高度的审美,才会创作出格调高雅的草书艺术精品。现在更应该提高大众审美,让更多优秀的草书作品能够真正的被大众所接受,而不是见了“龙飞凤舞”就点赞。而且有很多创作者也应该进一步提高审美标准,不是流俗的东西都好,艺术创作一旦流俗就很难在艺术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不能盲从,要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尽管这个很难,我们也要不懈的追求。古代经典与今人尽可学,但还是要多多向古人看齐,多多探究古代经典的奥妙。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临习古人,却不知道古人经典好在哪里,要在经典中学习什么,其实这就是经典的高级之处,我们能看得见却摸不着。时人不同,既能看得见还能摸得着,这只能说明我们时人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越容易上手的东西越简单。我们尽学王羲之,为什么难于学其神采,就因为王羲之的格调比较高,我们很难学上手。我们要去尝试着发现古人经典的美,只有看到美才能表现出美的内涵,只有对美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以及学习方向的审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