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得名源考
石羊河的得名,今人多以传说为凭,实难令人信服。
史籍中首次出现“石羊河”一名,见于乾隆《甘肃通志》《水利》卷“镇番县”条云:“大河,在镇番县东南二十五里,其源有二,一为石羊河,发源于凉州城西北清水河滩之尾海藏寺;一为洪水河,发源于凉州城东北高沟塞头墩营东边外,由五墩斜入边内,至蔡旗堡河口入石羊河,总会为大河。”由此滥觞,石羊河一名开始散见于各种典籍。
明洪武五年冯胜西征,直至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才最终确立了在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期间,设凉州卫,又下设堡、寨、烽墩等,军事意味浓厚。至今,凉州城乡仍有不少地名以“堡、寨、墩”等为名。其中,有一个堡就叫“石羊堡”,由此衍生出石羊桥、石羊大墩、石羊腰墩等地名。 直至解放初,武威县仍有石羊乡的存在,1955年合区并乡,将原来的80个乡合并为40个乡,其中石羊乡改称为石羊人民公社,为永昌区下辖。
《武威市水利志》主编白明先生由此提出:石羊河得名于石羊堡。我对此认同,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疑问:石羊堡又是因何得名?
网络上搜寻以石羊为名的地名,会跳出来很多条目,较著名的有呼和浩特石羊桥、成都高新区石羊街等。其命名来源皆指向明确——石头雕刻的羊,可谓是回归本源、去繁就简,比那些附会牵强的传说强太多了。
那么石羊堡依据命名的石羊又来自何方呢?别急,让我们来看看乾隆《武威县志》的记载:石羊堡距凉州城30里,虽然清朝时候的“里”跟我们现在的里有些出入,但基本上石羊堡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凉州区永昌镇,这是毫无疑问的。
元宪宗三年(1253),阔端死,由其三子诸王只必帖木儿继承父位,镇守西凉。只必帖木儿在今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地界筑新城,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建成。元世祖赐名'永昌府',至元十年(1273)秋,元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设置了地方行政机关永昌路,并'省西凉府入永昌路'。从此,元朝在武威的统治中心,由西凉府转移到了永昌府,永昌府成了当时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注意了,重点来了!在顺治重刊《凉镇志》和乾隆《武威县志》中,都提到了“凉国公搭搭父西台中丞远都巴儿墓”,《凉镇志》记“城北三十里无碑,有石人、羊、虎”,《武威县志》记“城北三十里。 有石人、 羊、 虎。”
顺治重刊《凉镇志》
乾隆《武威县志》
从石羊,再到石羊堡,最后到石羊河,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并没有,这其中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资料的匮乏,已经无从考证。石羊河为何弃原名不用,在清朝中期改做现名?这又是由此引发的新一轮的思考。
文末,附上刊登于《中国历史地理》2013年第一辑中的一篇文章,供各位看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