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磨蹭怎么办?等一等,把孩子的节奏还给他
精读妈说:不要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一个孩子,静待花开的心境,蕴藏着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作者:董若晗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快点儿,你看看都几点了!”
“天天最后一个,磨磨唧唧的!”
“走呀,穿个鞋怎么还要那么半天!”
自从楼上邻居家的安安上了幼儿园以后,楼道里又多了两位“催娃狂魔”。
这不,一大早催娃的号角就吹响了。
作为曾经“催娃大军”中的一员,对于楼上邻居目前焦急的心情,我真的感同身受。
娃娃们仿佛天生就会一套“磨蹭神功”,我家大宝也不例外。
吃饭要催,睡觉要催,上学要催,写作业更是催上加催。
任你急得七窍生烟,她丝毫不为所动,依然稳如泰山。
直到大宝上小学后的某个清晨,她突然对正在换衣服的我说:“妈妈,你快点换呀,我都要迟到了。”
……
刹那间的恍惚后,我突然惊觉,娃居然在催我!
老母亲差点儿喜极而泣。
从那以后,虽然在做某些事的时候大宝的动作依然慢如蜗牛,但我的催促声却越来越少了。
因为我知道了,对于内心没有主动意愿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催促,只能管一时,并不会对孩子形成真正的动力。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曾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通过自学而学会,前提是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秩序。”
万物皆有时,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
做父母,急不得。
过多的催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不如等一等,把孩子的节奏还给他,说不定能收获惊喜。
武志红老师曾经在《巨婴国》一书中这样描述:
孩子的成长就像大树的长成,一圈一圈的年轮,都是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习的内容、经历的体验。
确实,都说“十个孩子九个磨”,磨蹭作为大多数孩子的通病,也是他们成长年轮上一个小小的涟漪。
而父母除了催促责骂,更要了解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
1、缺乏时间观念
周轶君在《圆桌派》中分享过这样一件事,她三岁的孩子会把所有发生在过去的事情都管它叫昨天,所有未来他就叫明天。
而这种现象,在低龄儿童身上非常普遍。
国外有人做过一个关于儿童时间感知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孩子对于时间长短的估算误差极大。
对他们而言,一分钟和五分钟没什么差别,孩子年龄越小,对时间的感知越弱。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太小,那你的嘴里的“快点”,对于孩子来说和“吃饭”“睡觉”这些词没有什么区别。
2、注意力不集中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就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越催越慢。
父母反复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破坏孩子对正在做的事情的专注力,使他们对于即将要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排斥。
比如孩子正在专心画画,你却不停地催孩子去上床睡觉,一听到这些,孩子的专注力就被打断,不耐烦的心理使得孩子的行动更慢了。
3、依赖性过强
这两天追了热播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
里面有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爸爸怕儿子上学迟到,为了节约时间,他便一边催孩子吃早点,一边帮孩子穿鞋穿袜。
这个画面过于熟悉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自己开着加速全自动模式,却把孩子养成了一动不动。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一书中所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父母的过度包办,让孩子觉得有父母在,总会有人为自己善后,从而变成依赖。
人只有自己真正想改变时,外在的推动才会显现出作用。
对于那些慢小孩来说,父母与其一味的催促,不如针对孩子的问题去解决,为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内心真正的动力:
1、带孩子认识时间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人类对于时间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
要解决孩子磨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感官的引导方式,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时间。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买一个孩子喜欢的闹钟。
和孩子一起设定起床时间、睡觉时间、上学时间等。
在平时的沟通中多使用具体的时间名词,比如“我们看着表,再玩十分钟。”“最长的针再跑五圈,过五分钟就要上床睡觉了”等等。
这些话比起“一会儿”、“快到点了”、“立刻”等笼统的词,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变化,从而加强孩子对于时间的掌控能力。
2、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不催就迟到了/太晚了/饭凉了……”
有时父母总是对孩子磨蹭的后果过于担心,然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我们也要适当地让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在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时发生过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天,女儿与斯特娜夫人约定了下午一起去看电影,可女儿和朋友玩得高兴,比约定时间晚了半个小时回家。
但斯特娜夫人并没有发怒,只是平静地说:“时间来不及了,我们看电影的计划泡汤了,真遗憾!”
维尼夫雷特记住了这个教训,从此做什么都总是很守时。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太磨蹭时,要给予他们适度的惩罚。
3、用表扬代替催促
樊登老师曾讲过儿子嘟嘟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
每天早晨,闹钟一响,推他一下,嘟嘟自己就会起来洗漱,吃早餐,根本不用催。
而这些都源于嘟嘟两三岁时樊登老师的一次夸奖。
有一次嘟嘟表现出来不迟到的行为,他说:“爸爸,我们早出去,别迟到。”
这时,樊登老师专门停下来,对他进行了表扬和肯定,说:
“嘟嘟,你知道吗,你这个行为很棒,你很守时,守时是一个非常好的素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喜欢跟有素质的人打交道,你这个行为很受欢迎。”
此后,他就爱上了守时这件事。
每个人对于别人的斥责生来就有排斥的本性,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
所以,恰当时机的一次表扬,其效率远远超过磨蹭时的反复催促与呵斥。
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学过的一篇课文,名字叫做《花钟》。
凌晨,牵牛花吹起小喇叭;傍晚,茉莉花飘香。
一天当中,花开的时间不尽相同。
我们不会期盼着睡莲能够在午夜苏醒,也不会奢望昙花可以在日头下绽放。
因为我们知道,花开有时。
而孩子又何尝不似一朵花呢,我们可以为它灌溉知识的养分,修剪错误的枝丫,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让他按我们规定的时间开花。
父母的催促有时就像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被称作“育儿之父”的本杰明·斯波克曾说:
“如果父母多数时候都让孩子靠自觉去做事,如果孩子自己做不好事,父母能就事论事地给予指点,如果大人不总是催促他们,孩子们通常都能找到办法克服天性中的磨蹭。”
很多时候,是父母将自身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才有了不停的催促。
不是孩子太慢,而是我们太急了。
不要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一个孩子,静待花开的心境,蕴藏着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允许孩子慢下来,才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作者简介:董若晗,富书专栏作者,富书2.0变现营学员,天马行空双鱼座,永远保持好奇心的90后,写有温度的文字,过有态度的人生,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