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生为人,不可避免的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没有心静如水的定力,就会经常心生浮燥,患得患失。笔者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得到了一些物质的财富就欢天喜地,高兴的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东西时则会痛哭流涕,情绪一落千丈。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艰难困苦,倘若心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穷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种境界,也是古人修身养性时的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语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進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物质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要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進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细思之,人世间的许多不如意事都是由于太重名利或太看重个人的得失而产生的结果。例如:争位置,争荣誉,争排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者总是与这个人比高低和那个人比强弱,结果越比越不如意;欲望太强而力不从心时,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于右任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沉浮,却能淡泊名利,荣辱自安,其原因就是得益于这幅对联的内涵。后来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这幅对联和一幅写意的莲花图,笑而不答。
历史上的许多忠臣义士,在遭受挫折时都没有知难而退。苏轼、岳飞、辛弃疾、林则徐等在受贬之后,没有因对现实不满而颓废沉郁、萎靡不振,而是仍能淡然镇定,铁肩担道义,始终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君子坦荡荡,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处之泰然。为人若能清心寡欲、宠辱不惊,自然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精神境界。心淡如水、虚怀若谷,那是道德高尚之士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