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19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  现在有一句话,是对这一条最好的注释:永远不要从一个人的口中去认识另外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看法都不尽相同,一个人对另一个的评价往往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恶之也好,好之也好,经过自己的考察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呵呵,学生们看过来,孔老师已经试验过了,不食不寐以思是不能得道的,还是学习是正途。)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音něi,饥饿。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宁可安贫而不取。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穷只能独善其身,富才可以兼济天下呢。杜甫一生心心念念如何“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只能呼吁,如果真有银子,直接建几个大楼盘,问题就解决了!呵呵,对于大部分君子来说,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呃,好像说远了……从这句看出来,孔老师也一定是穷人!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及之:知,同“智”。

  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按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对于个人成长也一样,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因为没有任何的获得可以一劳永逸!)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论语里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很宽泛,这里的君子指可以担当大任的领袖人物,小人更像是平民百姓。)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这一条有三种解读:

一、如果有仁义之事急需行动,即使老师不同意,也要勇敢地去做;

二、如果有仁义之事急需行动,即使众人都反对,也要勇敢地去做;

三、如果有仁义之事急需行动,即使有死亡危险,也要勇敢地去做。

每一种解读都有道理,都说得通。因为,意思一样:都强调仁的重要性,为了仁勇往直前。所不同的,是参照物。

第一种说法,大概相信的人是最多的。可以理解为,孔子在鼓励弟子,勇于为仁付出,勇于实践仁义主张,不必一切都遵从老师的意见。

第二种说法,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反躬自问,如果正义在我一方,纵使千万人阻挠,也要勇往直前),可为佐证。

第三种说法,上一章“蹈仁而死”,屈原《怀沙赋》“知死而不可让兮”,均可为佐证。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朱熹注:贞,正而固也。谅,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贞’是遵守原则的信,只要不违反原则,可以有所变通。'谅’不同,它是拘泥小信,死守诺言。”

这里的不拘泥于小信不是不讲信用,而是遵守信用会引起道德冲突的时候,要有所变通,要符合更大范围的“正道”。比如古代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就是说,当你要尽孝就会陷于不忠的情况。这时君子应选择尽忠,宁肯不孝,因为从根本上说,从中国人信奉的整个道德体系来说,这并非不孝,而正是真正的尽孝。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为孔老师点赞,这一点,是阶级社会教育中难能可贵的。)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  叫冕的 乐师    古代的乐师多是盲人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 end ——



(0)

相关推荐

  • 【第384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34章》“民之于仁,甚于水火”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34章>"民之于仁,甚于水火"是何意? 15·34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 《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3人能弘道君子忧道当仁不让有教无类

    题文诗: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耕也, 馁在其中;君子学也,禄在其中.君子忧道, 而不忧贫.曰智及之,仁 ...

  •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的学习观与“忧道不忧贫”的人文情怀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是一个勤奋学习的集大成者,高度重视对道的追求,在真理面前,认为"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8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卫灵公第十五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 ...

  • 素说《论语》:颜渊篇(十八)

    素说《论语》:颜渊篇(十八)

  • 篆书论语通译(二)

    论语通译之二 <论语>的体例比较特殊,属于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对事情的论述往往是随感而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让人感到凌乱无序. 但是,这种体例自有它的优点.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如: ...

  • 论语通译(三)

    <论语>通译  (三) <论语>的内容 <论语>的内容涉及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孔子的仁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文学成就. 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经过实行 ...

  • 篆书 · 论语通译(五)

    <论语>通译 (五) (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在 ...

  • 论语通译(尧曰)

     论语通译之尧曰篇 (一)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无法成为君子:不懂礼节,无法立足于社会:不会 ...

  • 论语通译(六)

    (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 · 述而>)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加以修养,不研讨学问,听到 ...

  • 论语通译10

    论语    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 ...

  • 论语通译11

    论语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

  • 论语通译12

    论语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

  • 论语通译1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子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