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切面铺 | 钮隽
幌子(左起第四为切面铺幌子)
北京解放前的切面铺,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小饭馆,它不只是卖切面。旧时“数来宝”者挨门乞讨,他们口念:“切面铺,耍大刀,帘子棍儿盘寿桃。”从而可知当初是手工切面,切出来的面条如竹帘上之竹条。
老北京的切面铺,都开设在比较繁华的街巷中,或邻近机关、学校。其服务对象为附近之居民,或机关职工、大学、中学学生。这种小饭馆,不卖早点,只卖午、晚两餐。公务人员与学生有不回家吃午饭者,乃就餐于这类饭馆。
切面铺的主食有家常饼、脂油葱花饼、芝麻酱糖饼、荷叶饼、硬面饼、馅饼、螺丝转儿等等。
然而销售最多的还是炒饼、烩饼,再有则为面条。至于炒菜,涉足切面铺的顾客,皆为寻常百姓,无大吃大喝者,因此所售之炒菜,无美馔佳肴,只是一些猪肉炒菜而已。
切面铺的汤菜就更简单了,一般有:甩果汤(鸡蛋汤)、卧果汤(卧鸡蛋)、酸辣汤(鸡血丝、豆腐丝勾芡,加醋,外撒胡椒面、香菜)等。有时也供应红豇豆小米粥。
切面铺所售食品物美价廉,保证质量。制作手艺虽有高低之分,但无大差距。因为从业者皆为学徒出身,自幼受过严格训练,在学徒期间为师父打下手,灶边生涯,耳濡目染,日久天长,使他们对操作方法极为熟悉。由于切面铺为居民、职工、学生们服务不辍,因而老北京人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
北京解放后,这一行业中的人转到各饭馆内,从此切面铺去矣!但它们常被老人们怀念着。
白案师傅
切面铺的面积一般在四五十平方米左右。进入店门后,一边为红案,一边为白案与切面机器。往里走则是接待顾客之座位,方桌、板凳都用碱水擦净。桌上放一小坛,内插竹筷。另有盛醋与细盐之小盆各一。使用的饭碗、盘子、碟子等食具,多为河北省磁县所烧之粗瓷。壁间张贴着一些戏曲故事的年画,每年春节揭旧贴新。在店门檐下悬挂幌子,其形为直径约有一尺之圆圈,四周粘满红纸穗子。
切面铺之服务质量是令人满意的。昔年物价平稳时,常来之客饭后不必付现钱,可以写在小摺子上,定期算帐。到了日伪统治时期,物价频频高涨,摺子被迫停止了。
老式提盒
切面铺还可以“炒来菜”,顾客自带肉、菜交红案炒熟,顾客自带拌成的馅交白案去烙馅饼。除此而外,他们还“外送”。顾客订购菜饭,待做好后由徒弟用提盒送货上门,过几个小时后再来取走食具。
切面铺的掌柜的(店主)皆为行里出身,精通本行业务,深知顾客之心理,故能生意兴隆。当年崇文区北羊市口有一“荣源恒”,可算这个行业中之佼佼者,该店所做的肉饼、炒饼、抻面、焦熘肉片、烧茄子等,味美适口,使我多年来怀念频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