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如何修炼强大的内心!
图/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是: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
其实,我们的内心并非如此脆弱,只不过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
参考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心其实很强大。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又何苦让自己陷入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距今五百多年的阳明心学,依然会对现代人生活有所启发,是因为他让人们看到,心本来就具有不可动摇的力量。
01
懂得不动心
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加上父亲是当朝状元,许多人对他寄予厚望,料想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必定榜上有名,谁知他却落第了。当时许多人替他感到不应该,京城里的一些达官贵人都到王宅里去安慰他,甚至连宰相李西涯都来了。
考试以前,王阳明被人们寄予厚望,按李宰相的揣测,王阳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缓解,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做来科状元赋。”王阳明也真不含糊,提起笔来就写了一篇文章,令众人连连惊叹:“天才!天才!”
然而就是这个天才,第二次科举又失败了,按一般人推测,他内心早已崩溃。却没想到放榜的时候,王阳明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看榜。
当时与他同舍的一位落第考生,早已感到无脸见人,见王阳明还如此从容便忍不住问:“你考得怎么样?”王阳明回答:“榜上无名。”那人又问:“那你还这么淡定,一点羞耻心也没有。”王阳明却安慰他:“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贯穿王阳明一生,他曾说,心学入门第一课,就是不动心,显示了其心不为物役的巨大力量。
02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然而对心的力量刚有所体悟的王阳明,便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重大劫难。正德元年,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宦官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
正德三年,他历经多次追杀终于到达龙场,却开始了更为艰难困苦的三年岁月,但也正是三年磨难让王阳明对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体悟。
刚到龙场之时,他感到万念俱灰,对得失荣辱都可以超脱了,只有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靠着默记研读圣人义理,并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索,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在此顿悟后,王阳明相继发展出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心学学说,高扬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而心学知行合一是可以让人受用的,从王阳明此后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到其受用之所在。
正德十四年,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得到消息的王阳明未及报告朝廷,果断地起兵平叛。事后,王阳明因有大功而见嫉,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差一点被诬告谋反杀头。
一般人处此状况,大多是会忧愤难平的,但王阳明却能从容化解。经过这样的变故,他更加坚信了“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他还在给学生的信中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03
找到自己的定盘针
王阳明曾说:“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曾有一个时期人们这样心灵自由地生活过,内心有如此充盈的感情。
时下的生活,物质愈加丰盛,欲望就愈加不知餍足,导致人心浮躁。而人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媒体上经常报道的灭门惨案、屠杀亲人,可见这种暴戾之气根植已久。
对于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从而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梁漱溟先生曾讲过,跟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对王阳明心学来说也是这样。可以看出,王阳明心学与当代西方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
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主义至上、人生意义缺失的一种反抗,反观我们周围的物质主义氛围,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王阳明心学的类似动力。
王阳明曾以诗总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的定盘针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