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森,山东曹县人,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生于乡土,长于乡野,淳朴民风,默化成长。常以细微之心去歌颂生活的美好。时有作品见诸报端及网络平台。
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曾遇到过许多好老师,他们启智培德,教育我成长,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我上四年级时教过我的万老师和刘老师。那是198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从一个破落的乡村小学校转到了公社的中心小学。十分幸运的是,教我的两位老师都和我同村。语文老师姓万,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个头不高,身材略微发福。由于她长我一辈,在学校的时候我都是称呼她万老师,不上学在家的时候就喊她大娘。万老师声音沙沙的,十分好听,粉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我们都喜欢上她的课。那时候学校的办公条件差,万老师都是坐在教室里备课,同时看着我们读书写字,随时辅导,随时解决问题。万老师待人和善,慈爱可亲,她从来都不向我们发火,都是妮呀小呀的给我们讲道理,让我们如沐春风,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我后来走上从教的道路,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受万老师影响的。我上小学时候,家里分的土地多,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是要帮助父母干农活的。自从万老师教了我以后,或许她认为我有塑造的价值,她总会选择一个周六或周日,到我家里来找我,让我到她家里去写字,并在我父母面前尽夸我聪明,说我学习成绩好。父母也乐得合不拢嘴,就不让我干活了,放了我的行,我也就一蹦三跳地跟着万大娘到她家里去。在万大娘家里,还有两三个和我一样同班同村的孩子。我们写她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她则在旁边缝被子或者做家务活,时不时地看我们写得怎么样,规范不规范,正确不正确,并加以指点。有的时候,她会拿出刚出锅的热腾腾的白面韭菜包子给我们吃,我们都推辞说不饿,她就嗔怪我们作假,我们也只好坦然受之。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教育和培养,这就是万老师博大无私的胸怀。她这一点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感化着我。数学老师是我的纵堂兄。那时候他刚从曹县师范毕业分配到中心小学,大概也就是二十刚出头的样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由于我们门第较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我都是喊他“四哥”,很少喊他老师,他也感觉无所谓。年轻老师是有一股子热情劲的,他的数学课讲得抑扬顿挫,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让学生经常陶醉其中,不知不觉就下了课。有一次全公社的四年级孩子要进行口算竞赛,或许他认为我还算天资聪颖吧,就给我报上了名,然后经常用他的自行车载着我回家,一路上不断给我出题,让我口答。在他的训练和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简便运算的方法,并最终在口算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四哥非常高兴,赏给了我几块好糖吃,并且不断给我加油打气:“加油!好好学习,再接再厉,争取考上曹一中。”他的鼓励,在今后的很多年里,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催我奋进,令我不敢懈怠。而如今,转眼四十年过去了,我也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30个年头。做教师的酸甜苦辣心里自知,但我依然坚持,这两位老师的崇高师德既给了我方向,也给了我标尺,他们就像一座座灯塔,在我迷茫时引领我前进,照亮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