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史话九:宪公东进要给“老友”撑腰,却意外输给了一个小国
《春秋》的史官们为了能让后人读懂他们的深意,刻意在鲁桓公四年的记载中做了一些特殊处理。他们既没有按照以往的书写习惯,将一年的四时记录完备,还在这一年中只记载了两件“平常事”,就是希望咱们可以挖掘出这“常事”背后的不寻常之处。然而,经过这样一番处理之后,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问题,那便是让人们觉得这一年似乎没再发生其他事件一般。
但事实上,桓公四年在秋、冬两个时节中,还是有2个很重要的事件发生的。并且,这2个事件还都与周代西部大国秦国有关,所以咱们还真得好好去关注一下。可是《春秋》并没有记载这2件事啊,要如何去关注呢?这还要感谢《左传》和《竹书》两部史籍,是它们给后世留下了线索,让咱们了解到秦国在获封诸侯后,第一次与东部诸侯产生交集的故事(在下这里所说的“东部诸侯”并非是像齐、鲁这样处在东部地区的诸侯,而是以秦国为基准,在他们东边的诸侯国的意思)。
本次“史话”的主角是秦国
这次故事开始前,咱们先要回顾一下上次的“秦国史话”,当时“闲叙”给各位介绍了一组秦宪公“一生的敌人”——荡氏和亳戎。他们从宪公继位开始,就与秦军展开了对抗,成为秦国东进路上的绊脚石。虽说亳戎早早战败远遁到了西戎之地,可荡氏却一直坚持到了宪公离世前才被彻底剿灭,让咱们以为秦宪公这十二年里只与他们交过战而已。
其实,这组敌人确实牵动了宪公大部分的注意力,但宪公也在百忙中参与了其他的事务。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鄙人在“史话番外篇四”的最后特意留下了一个悬念,就是芮伯万被母亲驱逐、出奔至魏国的这件事,引起了一个大国国君的关注。而这个大国国君,正是咱们这位秦宪公。他似乎没有看明白芮姜、芮伯万母子二人是为了保护芮国在演戏,选择出兵攻打芮国,想帮芮伯万重夺君位。
“针锋相对”的母子二人:芮姜和芮伯万
或许有童鞋要说了,“闲叙”你是怎么看出秦国攻打芮国是在帮芮伯万夺回君位呢?万一是宪公瞅准了芮国内乱之机,想趁机吞并了芮国呢?确实,仅看秦国出兵伐芮这件事,还真像是宪公要吞并芮国。但结合一下此事前后的一些史实,相信各位也会认同在下的想法了。
首先,大家不要忘记了,周天子所封的这个芮国乃是一个姬姓宗国。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式微,但仍能号令天下。更何况郑、虢、鲁这些姬姓诸侯依然实力雄厚,秦国不可能为了吞并芮国而跟姬姓族人翻脸。其次,秦文公时期好容易获得了天子的信任,宪公又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继承人,肯定不会让文公的心血付之东流。其三,宪公虽然重启了秦国东进的计划,但也才刚刚开始清理绊脚石,事实上秦国的疆土还在岐山一带,并没有东扩。如若秦国把芮国拿下,这里将成为一块飞地,宪公很难将这里保住。其四,秦国在之后有将芮伯万送归芮国的举动,也能佐证他们这次出兵只是在帮助芮伯万而已。
一代英主——秦文公
可是,秦宪公一族为嬴姓,芮伯万乃姬姓,两家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啊。另外,秦、芮两国虽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国,却几乎没有过交集。为何秦宪公会去帮助毫无交情可言的芮伯万呢?莫非芮伯万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作用么?
鄙人最先想到的一点,就是芮伯万或许正侍奉于天子身边,在朝中有话语权可以帮秦国美言。毕竟,周厉王时期就曾有芮良夫在朝中任职的记录,证明芮国国君是能够跟天子搭上话的。可问题是,芮伯万有在天子身边任职的机会,他被赶下台后新任的芮国国君同样也能去朝中为官,秦国没有必要非支持芮伯万。另外,秦国与郑国同为拥戴平王的诸侯,两家既有交情,郑庄公又是朝廷的卿士。宪公想托人在天子面前说好话,请郑伯来美言不比芮伯更有分量么?显然,光凭这一点,芮伯万对于秦国来说并非不可代替,所以这不是咱们想要的答案。
比芮伯说话更有分量的郑庄公
于是,在下又认真思考了一番,觉得秦宪公选择支持芮伯万的根本原因,应该和秦国的另一位“老友”晋国有关。因为,芮伯万曾在曲沃武公刚继任时侵占过曲沃的京邑,证明他是站在嫡系晋侯一方的。可他被逐出芮国后,芮姜带领下的芮国明显转投到了曲沃一方(即使芮姜是为了保护芮国而做戏,但在外人看来芮国的确是倒戈了)。而与秦国有故交的晋国肯定不是曲沃庶系这一支,且周桓王曾派虢国军队攻打过曲沃,说明天子也支持嫡系晋侯。所以,秦宪公势必要帮芮伯万复位,让芮国重新支持翼城派。从而,表达了秦国为晋国嫡系撑腰的态度,也间接讨好一下周天子。
因此,基于这样的原因,秦宪公在鲁桓公四年的秋季主动发兵讨伐芮国,要实现他一箭三雕(帮助芮伯万、拉拢嫡系晋侯、讨好天子)的目的。按理说,以秦国大军的实力,攻下一个并不太知名的小国,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据《左传》所记,宪公这一次居然碰到了个“硬钉子”,愣是败给了芮国。
《左传》中秦师败于芮国的记载
想想也是,芮国虽然在史上不太出名,但他们敢进犯曲沃京邑,并取得了战果,说明该国实力一点也不弱。另外,秦国当时主要要对付的目标是西戎及他们东进路上的那些绊脚石,攻打芮国绝对是临时起意之举,宪公是不会派绝对主力前往的。再有,此时芮姜管控下的芮国名义上是支持曲沃的,秦国来侵犯这里,曲沃一方很可能会出兵干预,也是秦军失败的原因。所以,《左传》给出的“秦军战败是由于他们小瞧了芮国”的这个原因,在我看来虽不全面,但还是比较准确的。
那秦国第一次与东部的诸侯交锋就以失败而告终,宪公会就此罢休么?这当然是不行的。若宪公真就认输了,不仅他自己没有面子,相信对秦国东进的信心也是很大的打击。因此,为了重拾秦人的信心,宪公于同年的冬季再次向这个地区派出了部队。只不过,秦军这一回的目标竟然不是芮国,而变成了芮伯万躲藏的魏国。莫非秦国是怕了芮国不成,想通过攻打魏国(即芮伯万)来和芮姜、曲沃武公他们修好么?
很显然,秦宪公不可能会惧怕芮国,也不可能会转变立场去支持曲沃一方。但秦国面临的问题跟刚刚分析的一样,他们无法派更多的军队来这一带作战,曲沃也一定还会来援助芮国,所以战斗的结果很可能会重蹈秋季的覆辙。那以宪公的才智,当然不会盲目到再给自己找难堪。倒不如转变一下思路,先去魏国把芮伯万“请回”国内保护起来,待到时机成熟了再助他归国复位,这才有了《左传》中“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的记载。各位看看这里的一个“围”字史官们用得多么巧妙,生动地告诉咱们,秦军此次前来只围不打,目的不言而喻了。
《左传》中秦师“围”魏的记载
然而,秦军围魏的目的咱们了解了,但细心的朋友也一定发现了,除了宪公派出的部队以外,竟然王师也参与了其中。那王师到这里来干什么呢?予以为可能有这样几种可能:其一,是秦宪公请来的王师,使得他们这次行动的胜算更大;其二,是天子误会了秦军的动机,以为宪公要对芮伯万不利,这才派兵来抢人;其三,是天子想表明自己支持嫡系晋侯的态度,要保护芮伯万,刚好秦军与桓王目标一致,便合力办成了这件事。只可惜史书只记录了王师、秦师同时出现在魏国这件事,却没有写明具体的原因,让其暂时成为了悬案。
既然成了悬案,咱们也无需再在这件事上花时间了,但这次的故事依然不能结束,我还要对“执芮伯以归”这句话做些补充。不知大家对《左传》中的这句话是否有过疑问,原文中的主语既有王师,又有秦师,那芮伯到底跟谁归了呢?如果仅看《左传》一书的话,或许大家真会认为芮伯是被秦师带走了。因为在这条记载之后,左先生再次提到芮伯万,已经是桓公十年的时候了。而书中原文是“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很明显只有秦师先“执芮伯以归”,才能将他送回芮国。
但实际上,这次围魏之后,真正把芮伯万带走的人乃是王师。在下从《竹书》中找到了“(桓王)十二年,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这样一句话,看似与《左传》的记载一致,但“而东之”三个字却把事实写得明明白白。毕竟,秦国所在方位在芮国、魏国以西,而芮伯万会被带到了更东边,也只有王师能够做到了。那芮伯万明明被王师带去了东边,最后又为何被秦人送回了芮国呢?
真正将芮伯万接走的乃是王师
《竹书》再次给出了答案:“(桓王)十三年冬,戎人逆芮伯万于郊”,告诉世人芮伯万又从郊(“郊”通“郏”,即郏鄏的意思,也就是当时的雒邑)被“戎人”带去了西部。至于这个“戎人”是谁,予以为说的就是秦人。因为,《竹书》是晋国的史书,而晋国最终由庶系族人掌权,在他们眼中秦人是跟他们对立的诸侯,自然贬损秦人为“戎人”了。
这下真相应该很清楚了:秦宪公为了给嫡系晋侯撑腰,选择出兵攻打芮国来援助同样支持翼城派的芮伯万。可芮国与曲沃“合作”后实力太强,秦军的主力又被牵制在西部无法调集过来,致使秋季的这场战斗以秦国战败而收场。到了冬季,宪公转变了思路,与王师合围魏国,将芮伯万带回了王都保护起来。可一年之后,天子这边又无力再保护芮伯万了,秦人便将其带回了西部。最终,才有了《左传》中,秦人将芮伯万送归芮国的结局。
那最后一个问题又随之产生了,天子既然将芮伯万带走了,为何只过了一年就无力保护他了呢?其实这与桓王十三年(即鲁桓公五年)要发生的一件大事有关。只不过,这件大事与此次秦国的故事联系得没有那么紧密了,所以咱们今天先讲到这里,等到大事件发生的时候,“闲叙”再跟大家接着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秦师侵芮、出兵目的考、助万复位、支持晋侯、秦军战败、冬季再发兵、王师、合围魏国、保护芮伯万、左传竹书、探究芮伯归处。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