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之七:宗教—哲学诗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之七:宗教—哲学诗2

2.《巴比伦的神正论》  

第二部重要的宗教一哲学诗篇是所谓的《巴比伦的神正论》这是一部由二十七节组成的离合诗,每节由十一行构成。其中的十九节全部或基本全部保存下来,其余的八节大部分遗失。每节都以同一音节开始,二十七个音节组成一个离合的诗句:a-na-ku sa-ag-gi-il-ki- [i-na-am-u ]b-bi- ibma- ǎ■ma- ■u ka-ri-bu■a i-liú| ar-ri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萨吉尔- 吉纳姆- 乌波碧波,巫术祭司,是神和国王的崇拜者。  

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比《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稍晚。它的主题似乎也是所谓的' 苦难' 问题,它采用的是一位受难者与其朋友对话的形式,由受难者揭露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由其朋友竭力地根据神建立宇宙秩序的公正观点来进行解释。例如:  

受难者:我是一个遗腹子,我母亲在生我时死去,扔下我一孤儿。  

朋友:所有人都必有一死。  

受难者:我体弱多病,生活窘迫。  

朋友:神最终会奖励虔诚者。  

受难者:有些人不虔诚,却很富有,我很虔诚,却不富有。  

朋友:我们不理解神道。不虔诚者的富裕只是暂时的,他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受难者:根据我的观察,情况不是这样。  

朋友:怀疑神的决定就是亵渎神灵。(以下遗失)  

受难者:像乞丐一样生活有许多好处,这样可以不对社会负有义务。  

朋友:这是一种发疯的想法。  

两人围绕神的赏罚与现实生活的许多实际情况不符争辩不休,最后似乎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在结尾部分,两人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即神负责主持人间的公平与正义,如果人遭受了不公平,乃神使然。

3.《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  

第三篇重要的宗教一哲学诗称为《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或《悲观对话》。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可能较晚,有学者认为,根据文中提到的' 铁剑' 判断,它不应属于古巴比伦时期及加喜特时期的早期。这部作品是楔形文字文学中较奇特的一部作品,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

它采取主人与奴隶对话的形式,主人显然是一位富人,他不断地向他的奴隶提出许多计划和打算,每次他的奴隶都立即表示赞同,以' 是的,主人,是的' 来回答,并进而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但当主人不断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时,奴隶同样立即表示赞同,并阐明这些计划和想法的不利后果。但在这部诗篇的末尾,故事的情节却急转直下。当主人否定和放弃了一切打算和想法后,悲观地对奴隶说:' 现在做什么好呢?' 奴隶傲慢并不无嘲笑地说:' 砍断我的脖颈,砍断你的脖颈,把它们投到河里去——这样就好了。谁能高及苍穹?谁又能宽盖大地?' 主人显然勃然大怒,恶狠狠地说:'不,奴隶,我将先杀了你,把你先投入河中。' 但奴隶的回答很意味深长:' 我的主人,我死后你还能指望再活三天?'

对这部奇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学者们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1954年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文。但后来以斯佩泽尔为代表的许多学者提出了新主张,认为它是一部讽刺或幽默作品,传统的旧观点忽略了这两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生动的现实主义特色。作品中对主奴关系的讽刺,为新观点提供了证据。这位奴隶不是只会说' 是的'的工具,不是只会服从,他从一开始就在窃笑他的主人。他最后的一击,是其真实意志的的表达。  巴比伦文学的宗教特征在《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巴比伦的神正论》和《主人和奴隶的悲观对话》中,尤其是在前两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三部作品还具有较深刻的哲理性,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辨。它们可能代表着巴比伦人在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