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分析训练(四)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5分)

①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②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③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⑤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⑥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⑧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⑨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10、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⑪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⑫“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⑬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⑭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节选自彭荆风《驿路梨花》)

1.选文第①段写老人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2.“梨花”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试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理解“梨花”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4分)

3.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4.有的同学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这个小茅屋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完全可以在这儿建一家旅馆,对此你怎么看?(3分)

参考答案:

1.(4分)借老人之口,讲述赶马人提供的小茅屋主人的相关信息。(1分)老人“到处打听”才知道小茅屋主人是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可见消息得来不易,表现了老人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2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主旨。(1分)

2.(4分)第④段描写作者在梦境中的梨花林漫步并看见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从而赞美了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2分)第⑭段描写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哈尼族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饱含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分)

3.(4分)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2分)表现了老爷爷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激之情,以及小姑娘们面对老爷爷的大礼不敢接受而激动不已的情状。(2分)

4.(3分)示例:我觉得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因为旅馆条件好,可以给更多的过往的行人提供更好的住宿保障。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行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也应传承延续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