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里的年华
我是70年代初出生,从我记事时起,我家就有一辆“双喜”自行车,28型,小轮车(与大轮车不同之处在于,大轮车一倒车拐就是刹车),那是爸爸上班的“坐骑”,当时村里的自行车也不过是几辆,那是混工资的人的“标配”。
小时候坐着“双喜”车的大梁去姥娘家,到了后,双脚麻得想哭。当然,哥哥是走着去,没有更多车子的时候,走着赶集上店走亲戚,是极其大众化的行为,大家都这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鼓了老百姓的钱包,土地承包给每一家,种棉花的那些年,买辆新车子,卖一两包棉花的钱就绰绰有余。
因为手头宽绰,我家又添了一辆“大金鹿”,那是一辆大轮车,28型,为了节省钱,买的不是整装车,是和邻居一起买的“散装车“,让邻居帮忙扎起来的。
“大金鹿”笨重,但能载重,买化肥、推磨,那是非它莫属。
大轮车有缺点,不能供小孩子学骑车,小孩子学车时个头矮,都是在大梁底下掏着练,每次都是向后倒一下,再翻上来,来回“咔哒”着骑。大轮车,不能满足向后倒脚拐的需求,这个只适合大人骑。
我们姊妹几个人都是靠“双喜”学会的骑车子,等我们学会了,“双喜”也快被摔得零散了。
随着哥哥上班姐姐出嫁,家里有了“飞鸽”“凤凰”,都是28型的大梁车,89年左右县城里开始有了坤车,26型24型的都有。91年,我有了一辆红色的24型车,它很轻巧也很漂亮,budao二百元。那时,也有同事花五六百买了漂亮的“五羊”变速车,一看就是潮牌。
94年开始有粗车胎的变速车,当时,我也从众买了一辆,但并不轻巧。它叫“奔特克”,听名字像是杂牌的合资车。没怎么做贡献就生锈到难看,笨重到嫌弃,后来就不骑了。
有娃之后,买了一辆带大梁的“凤凰”,一家三口可以骑一辆车子,很秀甜蜜的。
直到后来出现了坚硬、轻巧永不生锈的铝合金车圈车条的坤车,“自行车”才真正名副其实,以前那个沉重的样子,几乎就是“人力车”。
那个时代骑车的烦恼主要有两个,一是,办事出来,车子没了,被偷车是常事儿;二是车子总容易坏,修车成了隔三差五的常事。
给孩子买了一个书包,出来“五羊”没了。刚刚停在楼道里没过一顿饭的功夫,“黑马”没了;隔了一夜,带大梁的三座的“凤凰”没了;在学校上晚自习,“飞鸽”没了。有没推到储藏室的懒,更多还是不劳而获者的“兢兢业业”。当然,也是市场有需求,二手车市场火爆,因为怕丢车,大家开始买二手车,于是,进入了恶性循环。
每个路口都有一个修车点,是八九十年代的“标配”,二手车疯狂时代,修车点更成了打卡之地。那些年修车花的钱,几乎都赶上一辆新车了。
再后来,摩托车,电动车,汽车,纷纷而来,大家伙的钱包渐渐支持了所有的梦想。
我是骑过一两次摩托车的,那种拉风的畅快也伴随着不小的恐惧,后来上班就在隔壁,近便到连电动车也没有买的必要了。不过,为了避免风雨,也买了汽车。
如今,为了健身,又买了两辆山地车,早晨,风一般疾驰上班;傍晚,推着车子下班;周末到附近骑行,寻野菜,看野花,亦是惬意无比。
昨晚,和同事推着自行车回家,谈起修车的事,街上不容易看到了,以前逢路口便有的修车点锐减,细细看大街上,最多的是汽车,其次是电动车,骑自行车的超不过十分之一,修车点都养不住的感觉。
呀,这小小车轮,从人力到助力,再到动力,它的发展史就是这四五十年交通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虽然我还固守着自行车,但绝不反对为讲求速度而匹配的电动车、新能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螳臂”们所挡不住的。
“改变总是好的”,回老家,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汽车,车轮速度展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我们的车轮,加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