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后,诗人见报国无门写了首诗,对故土的深情令人感动

2021-05-10 10:08

华人号:中国文化

北方故土早已经是金兵的天下,恢复中原也是诗人最真挚的梦想

公元1206年,韩惦胄带领军队仓促北伐宣布失败,因此不得不选择跟金兵合议,合议之后,此时南宋昏庸无能的皇帝和掌握大权的投降派大臣们直接便把恢复中原的大业置之脑外,但是许多拥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大臣能并没有忘记曾经淮河以北的广袤土地,所以也是不禁天天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着,面对心中无限的忧郁以及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于是诗人便随之创作了这首诗篇。

《忆秦娥·梅谢了》

宋代: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此时梅花研究已经凋落了,北方边塞的冰雪这个时候应该也已经融化殆尽,大雁更是早早地飞向了北方。我希望可以把自己心中的情感寄托在着北去的大雁之上,请它帮忙替我慰问一下故乡的父老乡亲们。远远望去,现在的边塞地区也是防务疏松、硝烟弥漫,在金人占领之下的淮河以北更是人烟稀少。回想昔日金碧辉煌的宣和宫殿,现如今早就已经遍地荒草。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首诗的开头诗人并没有直接对春天的到来进行描写,而是巧妙的运用"梅谢了"三个字说明了此时的季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面对春梅的凋谢,诗人也是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也是想到了中原大地之上宋朝与金兵的边界地区,此时也因为春天的到来沉积了一年的冰雪也开始了融化,天气也一点点的转暖。我们都知道自从两国签订了"绍兴合议"以后,淮水以北地区广袤的地区也成为了金国的土地,诗中所提到的"塞垣"显然已经不是此时的做过最北之地了。因此接下来的"鸿归早"也是诗人在悄悄的暗示国境线的南移,随后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父老乡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下半部分也是表达了诗人对故土与故都深切的怀念之情。诗人现如今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向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特别的接近战争的前线了,江对面的北岸的瓜洲渡口此时已经是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边声桥"也是说明了此时的淮河一带还是十分的平静的。然而在诗人的回忆中这个地方本应该是人员稠密、交通繁忙的热闹之地,自从金兵南下以后,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显然这个地方已经满目疮痍、人口稀少,一片荒凉的景象尽收眼底,"饮烟少"便是对这一情况最细腻的描写。

末尾的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更是很好的与先文进行呼应。诗人在前面描写的是想用北去的大雁寄托自己对故老乡亲们的问候,末句则是说出了故都的宫殿在买那个时候曾经还是北宋朝廷所在的地方,遥想当年是多么的高大宏伟,而现如今只剩下了冷烟衰草。诗人当地的人们在凭吊故国之时,也只能暗自神伤,只怕在他们的心中都希望英雄的士兵们能像鸿鹄那样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最为单纯的梦想也正是诗人的梦想所在,在他们心中早日恢复中原已经比什么都重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