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紫藤开花了,太惊艳!

人间四月,暮春,
文徵明手植的那株紫藤,
已经亭亭如盖。
一片紫藤花的屋顶,
开在苏州拙政园的边上,
紫穗悬垂,灿若烟霞。
假若衡山先生可以从天上望见,
这个城市的样子兴许早已陌生,
但只要还有这一片蓊蓊郁郁的紫花,
就仍可以指给他,心念的故地在哪。
图 | 半缘君Yuan
岁月如刀,
在苍老虬曲的藤蔓上刻下了斑驳的伤痕。
岁月温柔,一直小心守护着
这一块朦胧温存的紫色梦境,
在花开满怀时,
让每一颗心被柔软地触动,
缓缓地缠绕……
那植藤之人已转身走远,
身后留下了这一株紫藤供人景仰和善待,
岁岁盛开,如这座城的文脉延绵不绝,
阅世数百年,痴痴地等着故人来。
图 | 半缘君Yuan
紫藤花下,似有一份承诺,
令人睹物释怀,或生怅惘之思愈重。
谁敢奢望自己,
会如文徵明那般,
几百年后仍有无数的仰慕?
然而,就在此刻,
在这紫花盛开的园子里,
仿佛可以让那四百余年间消逝了的花儿,
全部走过我的心扉,
再传过几百年的时间,哪怕依稀微茫,
也仍希望它们连同着我的记忆,
在另一颗心灵里飘落。
文徵明的紫藤开花了。
无数的当初,正在花下穿梭。
它们会随着我们,
去向不远处的人生,
开出美丽的时刻。
图|苏州博物馆
遇见文征明的紫藤花
在苏州,
紫藤是与文徵明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嘉靖十一年三月六日,
文徵明到王献臣的宅园里,
与老友一叙旧情。
几巡推杯换盏过后,
两个垂垂老矣的人,
不免对人生发出诸多感怀。
借着兴致,文徵明临苏轼《洋川园池记诗》,
并亲手植下了一棵紫藤。
论古老,
文徵明的紫藤其实还年轻,
只有四百多岁,
远不及苏州市第一中学内的“吴中第一藤”;
然而,因为名园、名木、名人的缘故,
文徵明手植紫藤尤能引人惜物怀古,
令人情有独钟——似因是文徵明的紫藤,
便胜过了世间一切的紫藤。
图 | 半缘君Yuan
有多少人远道而来,
到这个僻静的小院子里,
看看这紫藤,在藤下伫立一会儿,
只是为了在心里与文徵明默默打个招呼。
虬龙般屈曲蜿蜒的藤蔓,
如文徵明沉稳秀润的书法,
游走着出尘的灵气,
也纠缠着人生的坎坷,
从深邃的历史半空中向现世探出身去,
与烂漫春阳相接,在我们眼前,
点染出一片飞扬淋漓的紫色波涛。
当岁月散佚了书页、漶漫了笔迹,
在这方小院的顶上,
却永远留下了文徵明温存而明亮的手笔。
这一道紫色的浅墨,
在春风中缓缓地流动,
在叶梢间点点地沉积,
看着看着,仿佛就要滴下来,
滴入花下人的心,荡开记忆的涟漪……
因为文徵明,
这紫藤也仿佛沾染了清雅的文气,
因而人们唤它作“文藤”。
文藤无声,却不知在岁月中,
波及了多少人的生命历程。
图|半缘君Yuan
一棵藤的文脉
每每想到文徵明的故事,
就会觉得,在苏州做个文人真是件美事。
明代苏州文氏,
满门风雅,名人才子辈出,
支撑这个名门望族的,
不是权力和财富,
而是文艺与家学。
明代苏州,素号繁华,
一派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景象。
以文氏为中心,
吴门文人以诗书画为纽带,
建立了庞大的交游网络。
文徵明是文氏家族的代表,
却终究无法自适于东奔西竞的官场,
心里恋恋不忘的,
不过是闲云野鹤、翳然林水而已。
好友王献臣弃官后,
在苏州安家落户,买了一些田地,
准备营造拙政园。
文徵明正因自己“不得一亩”用以“栖逸之志”,
所以当王献臣找来的时候,
文徵明与他一拍即合,
投入到了拙政园的设计。
图|苏州市文广旅局
拙政园不是文徵明的家。
但是,文徵明是拙政园的“主人”。
对于归隐的王献臣而言,
拙政园是一个安身之所,
或是无奈的了结,或也是崭新的开始。
而对于文徵明而言,
拙政园足以是一个勾勒理想的地方,
他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画,
移到一片风景上去。
人对自己看重的东西,长存使命感。
文徵明曾跨越二十年时间,
两度用笔墨为拙政园绘录下几十页的图册,
还自己动手,在园门口附近植下了一株紫藤,
似是寄望它在常新的岁月里,
永远守护着某种东西。
相聚终有尽时。
王献臣身后,
拙政园历经辗转,被拆拆建建,
而文徵明的紫藤却始终保持着韶华,
与历经沧桑的拙政园在一起,
风风雨雨,休戚与共。
图|半缘君Yuan
吴门的风雅,从文徵明那里,
又绵延了几百年。
连那一株紫藤,
也幻化成了苏州文脉的一部分。
2003年,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拙政园西侧开始筹建。
到花木设计阶段时,贝聿铭先生提出,
要在咖啡屋前的露天平台建一个紫藤园。
为此,90岁的贝聿铭先生,
亲自到苏州光福镇挑选紫藤,
又将文徵明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嫁接其上。
透过紫藤园的玻璃顶,借着四周迷离的光影,
西南与东北方的两棵紫藤,
交织出了苏博最有诗意的一笔。
图|苏州市文广旅局
年轻的紫藤,
也可以拥有古老的血统。
正如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
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
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
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
这不又是一景了吗?”
贝聿铭说着,开心一笑,
那一笑天真烂漫如少年。
新老相连,文脉不灭。
紫藤架下,交叠着不同世界里人们生活的影子。
许多年过去之后,那些生生不息的紫藤,
将穿越多少生命的年华,
在丰富的安静中,又将产生多少心的彻悟?

图|半缘君Yuan
天南海北,一棵藤
春天里,
心中总是萌动着种点什么的念头,
渴慕着看到幼芽从土里冒出时的欣喜。
北方姑娘小婉,
今年在花盆里种了一颗“文藤”的种子,
还插了一张文徵明的小画像,
守护着生出的新苗,
庄重中透着几分可爱。
小婉的城市,距离苏州很远,
但是身边仍然可以有“文藤”的陪伴。
每一年,都有几百上千颗“文藤”种子,
从苏州博物馆被寄往大江南北,
在不同环境、不同质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天南海北的人,
都可以通过种下一粒种子,
向文徵明致敬,
再用一段漫长的生命旅程,
感受历史的延续,寄望文脉的新生。
生活总有依凭。
一颗种子,是我们种进心里的惦念,
顺着它生长出的枝枝蔓蔓,
去寻找对自己重要的东西。
如果文徵明知道,四百多年后,
他的紫藤在五湖四海发芽、抽枝、开花……
惊讶和欣慰,哪个会更多一点?
无常是世界的恒常,
然而他的紫藤像一份永久有效的承诺,
联结着时空中许许多多的故事,
也吸引着心有灵犀的人们共同守护。
图|半缘君Yuan
不知道明年春天,
我会不会也种一棵紫藤种子。
但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
我心里都有一方角落,
留给那个幽僻的院子、那株梦幻的紫藤。
岁月的落款,安静而斑驳。
有些故事,不会被忘记。
有些记忆,终将被唤醒。
即便来时未曾同路,仍愿幸运的我们,
可以在文徵明的紫藤下,完成相认。

文字来源:誰最中国(ID:shuizuizhongguo1),部分图片来@半缘君Yuan,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