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学远不止炼丹,跟古人的所有生活都密切相关|文史宴
文/陈利根
笔者是一名化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一辈子的工作和化学密切相关。
我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伴随着化学发展史,也许有人会觉得有点夸张——你吃这碗饭,偏心眼呗。
其实,真是这样的。
从横向来看,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化学,作为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从来没有在文明的发展中缺位过。不信,且听我分门别类,细细道来(为了不让您头疼,文章中不会出现化学方程式)。
酒的味道
乙醇和酯在酒里的作用
化学最早成规模地进入人类的生活,应该是酿酒了。据考证,在猿人阶段,人们已经不经意地在存放过久的果子中,品尝到发酵以后的果酒了。当然,味道好极了。后来人们就开始主动地酿酒,包括用果子和粮食酿酒。
酿酒是一个典型的化学过程:果糖或者粮食里的淀粉通过酵母菌的作用转化成乙醇(也就是酒精),乙醇又可以转化成酸,酸又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酯——各位看官请注意,酯可是一种很香的东西哦。
在酒里尽管酯的含量不高,但种类很多,对香味的作用可大了。酒的劲道来自酒精,但酒的品质的秘密,往往藏在酯的组成里面。
古人酿酒
传说在黄帝的时候(也有说在夏朝),出了一位酒圣杜康,杜康成为了“酿酒始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种神奇的液体。
到了商朝以后,酒就更多了,有酒池肉林之说,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陶器、瓷器、琉璃
从实用到艺术
陶器的产生最初也许是很偶然的:一场森林大火让一些黏土变成了硬邦邦的东西。这个发现启发了我们的祖先,人们用黏土做成器皿,用火烧制,制成了最初的陶器。
制陶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过程,在高温下,硅酸盐和一些氧化物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学键,发生了固化,形成了陶器。不过化学过程的复杂丝毫不影响古人的制陶进程,因为匠人们主要凭经验,并不需要了解化学原理。
有了陶器,人们的食物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烧烤,还可以煲汤(大司马按:中国还可以用甗来蒸),日子好过多了。
但是,人们除了物质上的享受,还有对美的追求。陶器色泽暗淡,手感粗糙,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向往。于是,瓷器产生了。
典雅的宋瓷
瓷器好看啊,细腻、光泽、色彩丰富。瓷器对原料,还有烧制的温度和工艺有更高的要求,但难度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商周的原始瓷器,到汉唐的青瓷、白瓷,再到宋朝,瓷器越做越好看,百花齐放,中国的瓷器进入了鼎盛时期。
再说琉璃。琉璃是陶瓷器皿的升级版。它的主要成分和陶瓷不一样,是二氧化硅。琉璃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提炼,化学组成相对于陶瓷比较纯粹,所以晶莹剔透。另外由于所含有的金属元素不同,琉璃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非常漂亮。
最初琉璃很稀有,属于皇家用品。唐朝有故事传说,一名小贩偶然得一琉璃元宝,遂成长安首富,可见最初的琉璃之珍稀。难怪《西游记》中的卷帘大将(后来的沙和尚)失手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盏,就被贬下界,还要万箭穿心,可见玉帝对琉璃盏的珍惜。
后来到了明清,可以大规模地生产,琉璃就不那么稀罕了,甚至整片屋顶都铺设琉璃瓦,当然,一般都是皇家宫殿才这么干。
漆器:天然的高分子
在中国古代,女子出嫁时如果有一个漆器的化妆匣子,那是很有面子的:殷红色的面板,上面有描金的花纹,并镶嵌有闪亮的贝壳,再加上画匠的妙笔生花,组成鸳鸯戏水的图案,显得光彩照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上,就发现了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的重要发明。从漆树上割采下来的生漆,是一种酚类化合物(医院里的消毒水也是一种酚,即苯酚的水溶液)。当它被漆(专用名词叫“髹饰”)在器物表面时,会被氧化,并聚合成高分子,变成固体,颜色也变深。
精美的漆器
各位看官请注意,高分子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但承蒙大自然的恩赐,天然高分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惠及我们的祖先。
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博大精深,有相当的艺术水准,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颜料:让生活五彩缤纷
颜料的历史很悠久了,史前人类就用有颜色的泥土和矿石在石壁上作画了。
史前人类用原始的颜料创作的壁画
人类和动物区别太多了,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人类对美有强烈的追求。有人说不对啊,孔雀还开屏呢。但这漂亮的羽毛是造物主给的,不是孔雀求来的。
为了对美的追求,人们寻找各种色彩斑斓的东西,许多颜料就应运而生。很幸运,大自然是慷慨的,提供了许多无机的或有机的化学颜料。
比如矿石吧。含铬的呈绿色,含铁的呈红色,含铜的呈蓝色,含铅的呈白色,还有混合矿,比如含铬含铅的呈黄色,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无机颜料。
再比如植物吧,这个就更丰富了。那些五彩缤纷的鲜花,还有一些植物的茎叶,都逃不过我们祖先的爱美的法眼。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机颜料。
这些天然的材料,经过人们的加工,成为各种颜料,让我们爱美的祖先创造了多彩的文明。
金属冶炼:让人类更刚强
早期人类使用的材料是石头,但石头的加工实在不好弄;后来有了陶器,加工成型方便了,但属于易碎品;木头竹子来源丰富,但硬度不行。直到人类获得了第一种金属——青铜,才真正地变得刚强。
中国出土的体量最大的青铜器
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不管是青铜的冶炼还是后来的铁的冶炼,其化学原理都一样,就是矿石中的铜或者铁的氧化物,在高温的木炭及其气氛的作用下,被还原成金属铜或者铁。现代的冶金工业,尽管炼铜和炼铁的工艺和设备产生了质的飞跃,但基本化学原理和古时候完全一样。
有了青铜,武器装备就有了质的飞跃;有了青铜,我们的先祖就有了钟鸣鼎食的优雅生活;有了青铜,通过铭文,我们的文明就有了可靠的载体,让后世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的聪明才智有了挥洒的天地。
铁器的出现比青铜器晚,中国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春秋晚期著名的越王勾践剑,还只是一把青铜剑。
随着锻造技术的进步,铁器也在不断升级。到了汉代,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就是把高温的铁器——比如刀剑——放进冷水里迅速降温,这样可以改变铁原子的晶型排列,使得刀剑刚性和韧性更为优越。著名的环首刀,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炼丹:歪打正着的化学启蒙
炼丹,绝对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常常是皇家御批的“科研项目”。秦始皇就迷恋长生不老之术,让方士炼取丹药,以求万岁。
炼丹本是道家追求成仙的方术,采用的原料一般都是一些矿物。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不用常见的动植物做原料呢?
因为一个“炼”字。
炼丹是把原料放在炼丹炉中进行炼制(其实就是化学反应),所有动植物原料在炉子里早就灰飞烟灭了。
炼丹的矿物原料都是一些金属的氧化物或者硫化物,还有各种盐类,许多都是含有毒性重金属的物质,如:丹砂(含汞)、砒霜(含砷)、雄黄和雌黄(含砷)、黄丹和铅丹(含铅),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尽管砷在理论上属于非金属,但在环境化学中,砷被列为有害重金属,因为它和铅、汞等有类似的性质。
这些原料在炼丹炉中熔融、反应,可以形成各种颜色的、各种性状的物质,那就是丹药了。可以确定,把这种“仙丹”吃下肚去,中毒是必然的。怪不得唐朝有五位皇帝死于服用丹药,被戏称为“五位帝皇完”(中药有“六味地黄丸”)。
葛洪炼丹图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炼丹家对工作非常投入,他们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化学现象。比如用丹砂可以炼制金属汞,用铅丹可以炼制金属铅,等等。炼丹家葛洪甚至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比如,丹砂可以炼成汞,汞加入硫磺,又会变成丹砂。这是很了不起的。
所以,古代炼丹家亲自采集原料,并通过大量的炼丹实践——其实就是化学实验——有意无意地发展了原始的化学学科。炼丹与欧洲的炼金术一样,都是化学学科的先驱。
结语
化学在文明进程中的扮演角色还有很多,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磁石)、造纸、火药、印刷,都和化学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因篇幅所限,就不展开了。
当然,古人在应用化学方法进行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时候,对化学原理往往没有理性的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化学,确实伴随着我们文明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对化学的本质的追问,其实在很早就提出了。大约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古典的原子论;亚里士多德提认为,“土、水、气、火”四大元素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化学学科犹如长上了翅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些,可以作为另一个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