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应该在“此当发其汗”后面。
病家得的是太阳病,具体表现为脉浮紧、发热、身疼、无汗,这是明显的太阳伤寒证,也就是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提到的情况,虽然过了八九天了,这些脉证没有消除,说明表证仍然存在,这时治疗还是继续发汗,采用麻黄汤治疗。服用麻黄汤以后,病证稍微缓解了一些,病家出现了心里烦躁、喜欢闭着眼睛的情况,严重一些的话还会流鼻血,鼻血流出了,疾病才能彻底痊愈,出现发烦、目瞑、衄的原因是阳气郁闭太严重了。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没有经过治疗,疾病就会逐渐深入,五六天、六七天会变成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八九天左右会变成里证的阳明病,这是一般规律。本条的病家虽然已经得病八九天了,但依然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还是典型的太阳病,所以还是按照太阳病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疾病已经转属了。
得病日期挺重要的,通过时间长短可以大体推测疾病处在什么状态上,从而确定人身正气情况。但是,也只是推测,只能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每位病家都如此,“观其脉证”才能百分之百确定病证。
这一条中提到了“表证”,采用了麻黄治疗,说明太阳病的表证就是太阳伤寒,适合用麻黄汤一类的方剂治疗,跟42条、44条的太阳病外证形成对比,太阳病的外证是太阳中风,适合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治疗。后面的条文再出现太阳外证、太阳表证时,我们就可以直接套用了。
病家服用麻黄汤以后,病证缓解了一些,但没有彻底痊愈,反倒心里烦躁、喜欢闭着眼睛,这不是治疗错误,而是因为体表腠理郁闭太严重,服用麻黄汤以后,人体正气受到药物的鼓舞作用,全力以赴地到达体表,想要一鼓作气把郁闭冲开,但是力量达不到,而在体表又瘀滞住了,稍微瘀滞的这个过程从而表现出“发烦目瞑”,正气的力量再蓄积蓄积,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冲开腠理郁闭,从而身体得汗,疾病解除。如果腠理郁闭再严重,正气力量再弱一点,那就不仅是“发烦目瞑”,还会出现“衄”,“衄”跟“发烦目瞑”是一个原因,就是轻重的差别。中医上把流鼻血称为“红汗”,就是红颜色的汗,通过衄把郁闭严重的体表打开一点,就像是在战争中被敌人包围了,需要先集中优势兵力把封锁线撕开一个缺口,然后才能全面突围,进一步反攻。
发烦目瞑、衄,这都是身体祛邪外出的表现,这在中医上有个专门的名词——瞑眩反应,也称为排病反应,就是身体想要排除邪气,但力量稍弱,从而以一种相对亢奋的状态与邪气剧烈斗争。就像是一些太阴病家,本来是腹部胀满、肠鸣音明显,没有呕吐腹泻,服用温补太阴的药以后,反倒大便多次,并且不成型,这也是排病反应——通过大便,把体内的寒湿排出去。这都是正常反应,但病证表现相对剧烈,并且病家也会感觉有些舒服,需要医家事先跟病家沟通好,防止病家不理解。排病反应正在发作的时候,病家会有些不舒服,但排病完成以后,病家身体状态会明显好转。
最后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是“阳气重”,这跟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可以对比一下,一个是阳气重,一个是无阳。这里的“阳”都不是指火热,而是指体内的津液,46条是麻黄汤证,体表津液充足,才能正邪表现出针尖对麦芒的状态,才会脉浮紧,27条津液不足,无法正邪剧烈抗争,所以脉微弱。在仲师的理论当中,阳气就是津液,就像是加热以后形成的水蒸气,阴气就是血液、精,就是液态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