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陈建新副教授被处理,高考语文仍有4问
浙江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了不少争议。昨天,浙江教育考试院的处理结果出来了。
浙江高考语文阅卷组长陈建新老师,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和评卷细节,停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包括高考阅卷。
公告里还说,陈建新老师的其他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中。
虽然陈建新老师被浙江教育部门处理了,但对于高考语文或者说,高考还是有几个问题没有解答。
第一,高考阅卷向大众公开是否违规?
这次陈建新老师被处理的理由是:未经允许擅自泄露作文答卷和评卷细节。教育部聘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的温儒敏教授也说,陈建新老师违规了。
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本不应该看到高考的满分作文。不过,陈建新副教授也参与出版了类似的书。并且如果要在图书城里翻看一下,可以发现“满分作文”的书至少有几十种,上面明明白白写着:阅卷组长解密,阅卷老师点评。
这些书是虚假广告?还是有人违规?各个省的教育部门是否应该要自查一下,对这些虚假广告的书做些处罚?
陈建新副教授不仅出版高考作文书,还出去讲座。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行为,其他老师也在做。下图是江苏数学、语文、英语等阅卷组老师去某机构做讲座的新闻。
这些老师既做裁判员又做教练员,是否引发不公平?
第二,高考阅卷组长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陈建新老师是浙大副教授,已经从浙大退休。副教授表明的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过,也有人说,语文比较特殊,职称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水平。
ok,我们看看陈建新老师的著作和H指数。下面这段文字来自陈建新老师在浙大上的自我介绍。这些书有没有学术含量,我想读者应该不难判断。
曾在《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等国内多家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中国20世纪文学现象》、《新编古文观止》等专著,主编《大学写作》、《写作概论》(与人合作),参与编写《中外写作技法大观》、《秘书学概论》等辞书、教材。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研究和教学。
有老师查了陈建新老师的H指数,H指数是现在学术界很通用的一个评判教授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各个学科的H指数不完全一样,文科的H指数一般比较低,最高也就50多,理科最高的可以100多。
不过,陈建新的H指数只有4,这是非常低的一个数据。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陈建新的能力都不是很强,为什么他能当语文阅卷组长?而且,一当就当了21年?
教育部门在挑选阅卷组长时,是否有明确的标准?对任职年限是否有限制?其他省有没有这种情况?
第三,语文作文评卷的标准是否统一?
按照温儒敏教授的意思,高考作文必须要有个统一标准,有4个等级。
事实如此吗?
《生活在树上》能引起争议,主要不是一边倒,有人说好,有人说坏。阅卷老师也是标准不一样,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39分,是个低分,第二、第三位阅卷老师给了55分,阅卷组长给了满分60分。这里面有21分的差值。
作文有争议的不止这篇。几年前江苏的高分作文《怀想天空》。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36分,第二位给了42分,第三位给了38分。最后阅卷组长给了53分。评分分值差了17分。
大部分网友都认为江苏阅卷组长给的分合适,因为质朴流畅。不过,如果让农民伯伯来看这篇文章,估计会骂人。
第一,在江苏这个极度重视高考的省份,没有哪位家庭会让孩子在高考前2天去割麦子,这不合常理。第二,在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或者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割麦子早已不是人工,而是机器收割。在农业生产中,割麦子是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件事情。
一篇不真实的文章,怎么能得高分?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同的人对文章的好坏评判可以相差极大。许多著名作家的经典著作,都有被编辑多次退稿的经历,直到遇到一位慧眼识珠的伯乐,出版之后,才大放异彩。
这是文学的特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来考察考生这些能力,是否合适?
作文评判标准看来统一不了,很有可能佳作被打低分,劣作打高分。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作文的分值高达60分?这是否合适?
我们高考作文能否改革?降低分值?或者提高客观性作文的比例?希望国家教育部门认真探讨此事。
第四,阅卷标准应该不应该公开?
陈建新老师被处罚,原因是违规泄密。事实上,我相信考生们会感谢陈建新老师的泄密,就因为他的泄密,我们看到了高考语文阅卷中的种种不合理、不合规的事情。
公开满分作文,公开评卷细节,这一方面是给考生进行指导,让大家有标准可循。不要告诉我,阅卷老师有纪律,都不能公开。如果不公开,那么去参与阅卷的学校和跟阅卷老师关系比较近的学校,照样是可以拿到这些信息的。这对其他不能拿到信息的考生和学校来说不公平。所以,应该向全社会公开。
第二方面,公开这些,可以让阅卷工作受到全社会的监督。不要告诉我,高考阅卷有详细的、严格的规章制度,绝对没人违规。在20年的组长面前,已经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可言了。
所以,希望有关部门不要一禁了之,把高考弄得极为神秘。事关千千万万的考生,阳光、公开才是更好的方式。
希望陈建新老师揭开的盖子,不要再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