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漫谈 ▏二之气谈火之《伤寒杂病论》中的“火热病”
现在流传的《伤寒杂病论》有很多版本,除了通行本之外,包括桂林本、涪陵本、白云阁本、康平本等被很多人认为是伪书,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几个版本反而更符合古人写书的习惯,具体考证的内容此不赘述,网上能搜到很多关于《伤寒杂病论》考证的文章。我案头的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觉得它是不是伪书不重要,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临床就行。
(1)“六气主客篇”中的火热病
《伤寒杂病论》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与《黄帝内经》是一脉相承的,尤其体现在“六气主客篇”中,现在通行本的伤寒论中并没有这个篇目,但是另外几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中都有“六气主客篇”。分别论述了少阴司天在泉主胜、客胜,少阳司天在泉主胜客胜以及少阴、少阳胜复的临床表现,其表述与《黄帝内经》的“至真要大论篇”基本一致。摘录如下:
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胁痛支满;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跗肿,血溢,疮,喑,喘咳。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逆,仰息,甚则有血,手热;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熛(biāo),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踵,耳聋,血溢,内为瘛疭。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shuàn)、胻(héng)、足病瞀热以酸,跗肿不能久立,溲便变。
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
少阴之胜,则病心下热,善饥,脐下气动,气游三焦,呕吐,躁烦,腹满而痛,溏泄赤沃;其复也,则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嗌燥,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则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膈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少阳之胜,则病热客于胃,心烦而痛,目赤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少腹痛,下沃赤白;其复也,枯燥,烦热,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 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肺痿,化而为水,传为跗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除此之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还列有“温病脉证并治”以及“热病脉证并治”篇,这也是通行本没有的内容。这两篇进一步的论述了温热之邪客与五脏六腑的临床表现,对《素问·刺热篇》的“五脏火热”病经行了补充与扩展,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误治之“火热”
在《伤寒杂病论》的“太阳病篇”很多关于火热病的内容都是作为误治的因素出现,比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是关于温病误用温热治法导致坏病的记录。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目中因为“被火”、“火熏之”、“火劫”的记录尤多,诸如:“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等等。此外“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条相关内容:“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也有一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这些地方的“火热”都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出现,并且因为这样的治疗手段产生坏病。
(3)从少阳病篇谈火热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这是《伤寒杂病论》中少阳病篇的提纲证。家师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反复强调,要读懂《伤寒论》必须理解“之为”的意思,不能简单的将“之为”作为虚词或者修饰词理解,应该当做动词来理解;其次,“少阳”也不能仅仅从六经解读,少阳除了代表六经,还代表少阳相火、少阳之脉、以及少阳对应的脏腑,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少阳病。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标为阳,本为火,中气为厥阴风木,标气和本气阴阳属性相同,因此少阳从本气而化,这是正常的气化。如果出现异常的气化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少阳相火的中气为厥阴风木,无论少阳相火从标气而化还是从中气而化,都会产生一个后果,火气偏盛,进而出现风火相煽的情况,风助火势,火助风威,火味苦,于是出现了“口苦、咽干”等风火偏盛的症状;那么“目眩”是怎么回事儿呢?《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少阳相火异常气化之后火助风威的结果。因此,少阳之病,起于标或起于本,皆以火热为灾;至于生于中气,则风助火势,火助风威,而成风火相煽之势。
从后面的条文我们也大概可以发现,少阳病篇基本在围绕着火热病进行,比如风火伤于少阳之脉的“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病生于少阳之腑的“少阳病,气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再就是少阳阳明合病和三阳合病,但表现的也都是一派热象,所以家师强调少阳无寒证。
(4)从少阴病篇谈火热病
少阴病篇虽然不似厥阴病篇那样成为千古疑案。但是少阴在五运六气中代表的是君火,在藏象理论中少阴脉连两脏,即手少阴心脉连心脏,足少阴肾脉连肾脏,心肾分别为火脏和水脏,所以少阴病也呈现出水火两端的特点。
少阴本气为君火,标气为少阴,中气为太阳寒水,标气和本气的阴阳属性相反,所以少阴君火既可以从本气化,也可以从标气而化。在生理状态下,少阴从标化可以防止火气太盛,从火化可以防止寒气太盛,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心肾相交的状态。在病理情况下,无从标气化太过还是从本气化太过都会出现病变,从而出现少阴的寒证和少阴热证。此处我们主要讨论少阴热证。
少阴从本气化的太过,则往往表现出一派火热证,其影响包括少阴心本脏和与之相表里太阳小肠。火为阳邪,最易耗伤阴血,所以少阴热证常常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比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以及“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表现出实证的少阴火热证也非常多,比如:“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等。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还有少阴火热下移小肠引起的导赤散证。
(5)《金匮要略》中的火热病
在《金匮要略方论》中,与火热病相关的主要是“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中的麦门冬汤证;以及“奔豚气病脉证治”中“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另外就是“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的“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条文位于“湿病脉证并治”篇中。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对火热病的论述其实是对《黄帝内经》的发展,并非凭空出现。同时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时,若有难以解释的地方,或许可以借助于五运六气理论互证。

作者简介
陈越,字法睿,号风徽,彩云之南人。执业中医师,五运六气临床实践者,擅长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各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传统文化爱好者,琴棋书画诗酒花皆有涉猎,柴米油盐酱醋茶点缀生活。
就诊请预约:15729372985(微信同号)
五运六气漫谈“风”系列文章回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