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洲永固村:家在燕水第几湾

时维五月,序属仲夏。在龙光西大道南侧,偌大的荷塘里,荷叶露出清清浅浅的绿,荷花冒出粉粉嫩嫩的尖。隔着荷塘望去,一派派高耸的楼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河洲街道永固村。

永固村又叫河湾村,古称“河湾里”。河湾的“河”,是指从新干经樟树流入丰城境内的芗水,“湾”则是指河水弯曲,形似燕子回旋。因此,这一段河水在古人的眼中,又有了燕水或燕湾的雅称。

河湾何姓是三甲、七甲、八甲、十甲的统称,古时属登仙乡二都一图。图下分“甲”,类似于现在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何姓迁入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繁衍,人丁蕃盛,住地狭窄,便逐渐扩大村庄地盘,在燕水两岸择地而居,形成前后两湾四个自然村落,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个“甲”。永固村只管辖着七甲和十甲,三甲和八甲则隶属于孙渡街道永丰村(社区)。不过,虽然地居两湾,却是祖同一脉。

河湾何姓发脉于安徽庐江,称为“庐江堂”,在村里仍可见到“庐江遗风”的匾额。其先祖世居九江彭泽,后来迁居于清江土塘(今樟树市)。一世祖何文(字贤能,一字鑑元),登宋治平甲辰(1064)进士第,先任仁化县(今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知县,后升潮州知州,退休后择居于丰城燕湾(也就是现在的河湾)。何文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昌一、二儿子昌二仍转居于土塘,三儿子昌三则随父定居于燕湾。

昌三生子五人,排行分别是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和念八,其中念四、念六失传或分迁,只有念五、念七、念八三支人丁兴旺,发展出后来的两湾四甲。到何文八世孙何宝録,曾任元朝尚宝司卿,随元政府败退北方,再也没有回来。明朝建立以后,何宝録的弟弟何俊德迁居前湾,考虑到家世渊源久远,唐宋时期的家乘在元末时毁于兵燹,担心后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便凭着惊人的记忆绘制了一部世系图。经过几代人的完善,逐渐形成后来比较完整的世系图谱。但是在有明一朝,族谱资料仍不完整,现存的族谱是清代乾隆二十三年之后,由何大海(1678-1758)牵头主修,之前的资料尤其是谱序、墓志、传赞、艺文之类的文献几乎没有,无法了解到更多何姓先辈的人文信息。

何大海是何文十九世孙,从族谱资料上得知,在何大海这一辈,有多人通过科举或荐辟进入仕途,如何李以岁贡候选儒学训导,何梅中过秀才,何执中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解元),何敢当官任广西都督府守备……而何大海也因为二儿子何器在朝为官,获诰封承德郎、江南安徽省徽州府通判。

何器,字国重,号容庵,以监生出身,任江南徽州通判。乾隆十四年(1749)调任澎湖通判,后升四川保宁府同知,代理达州知事。其时,适逢达州发生地震,何器夜以继日,核查财产房屋损坏情况,报请上司据实给予赈济周恤,老百姓劫后余生,对何器感激不已。此后,何器调任云南永昌府(今保山市)同知,又遇到缅甸一伙流寇不断入境滋事,何器负责调运粮草军需,以确保前线战事需要。有一回运送粮草到木邦驻地,突然蹿出一伙流寇,何器率领押运粮草的士兵沉着应战,把流寇击溃。后来,何器又奉命到潞江(今属保山市)开设渡口,不幸染上瘴疾,连续昏迷三天三夜,苏醒后又马上投入工作。上司关心何器身体,安排他回家养病,可惜刚回到村里,何器就病逝了。

何器历官江南、闽、蜀、湖南等地,仁风善政,泽润民生,洵清慎勤,赢得了极好的官声。何器有兄弟六人:老大何说,老三何新,老四何足,老五何周,老六何熹,被村里人称为“一门六龙”。由于何器表现优异,朝廷不仅封赠了他的祖父和父亲,还特意安排他的三弟何新(字素安)担任石港场盐大使。何新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很快得到晋升,提拔为泰州运判。他的五弟何周(字岐山)也被安排担任河东盐运司知事。一家人都得到朝廷重用,而且都是负责朝廷命脉的盐政,可见何器深得朝廷信任。

其后,何周之子何仰峰(字中尊),援例授福建永福县巡检,署兴化府(莆田县)经历。何仰峰从小跟随父亲何周宦游河东,曾在京城当过一段时间的塾师。担任兴华府经历时,有洋人在台湾制造叛乱,何仰峰负责军需筹运,非常给力。之后,何仰峰因为平叛有功,升福建平海县(今属莆田县)县丞,摄凤山(今属台湾高雄)知县,最后死在官任。何器之孙何倬(字云汉,号晓垣),嘉庆二十三年(1818)考取举人,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类似的先贤在河湾四甲历史还有很多。

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灾害,两湾四甲内曾建有多处庙宇,以祈求神灵保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万寿宫(祭祀许仙真君)、兴龙庙(祭祀道教水神杨泗将军和丰城的傅祁将军)、庆云殿、三官殿等。也建有一些村级公益性慈善机构,如新桥会(建桥)、义学会(办学)、谱会(修谱)、祭田会(公共祭祀),以及各支族的支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湾何姓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在两湾四甲,有据可查的书院(家塾、书堂)就有三处,分别是燕水草堂、三余堂和秋水草堂。

燕水草堂由何李之父何德聚所建。何德聚生平喜欢读书,可以说是手不释卷,而且读的都是正史,古文、史鉴、纪略无不涉猎,谈论起人物掌故、朝代兴替如数家珍。因为爱读书,便起了建造家塾的念头,先是在康熙乙未年(1715)建了一座家塾,不到20年被洪水冲垮,便又于雍正十二年(1734)择址重建,按朱熹“筑室水中聊尔尔,何须极浦望朱宫”之意,“临水涯而筑室”,在湾畔建起了一座燕水草堂。草堂内积书满架,每天敦促子孙在此读书习经,修身养性。

三余堂记由何纳翁所建。“三余”来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儒士董遇与弟子的一段对话。据《魏略·董遇传》载,因为董遇很有才名,好多人都想拜他为师,但是董遇总是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来搪塞,让求学者自己去学。求学者说,我们太忙没有时间啊!董遇说可以用“三余”时间来读书,并解释说,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从此,“三余”成为一个读书惜时的著名典故。由“三余堂”的取名,可见建造者对子孙后世寄予的殷殷厚望。

还有一座锄经楼,是道光九年(1829)由何恕轩、何吉甫等人合力建造。“锄经”二字,也体现了建造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希望子孙后代读书人对于读书做学问,要像农民耕田锄地、渴望田地里长出茂盛的庄稼一样,肯下苦功,吃苦耐劳,才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立下宏大志向,并且勤于耕耘,肯下苦功,所有的付出早晚都能得到回报。

资料来源:《何氏族谱》《丰城县志》等

(0)

相关推荐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重庆市—-— 重庆酉阳河湾村(河湾山寨)

    位于重庆酉阳县酉水河镇(原后溪镇)酉水河畔的河湾村(当地人也称河湾山寨),为201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河湾山寨始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土家族白姓为主.河湾 ...

  • 安徽宏村:徽商的老家

    安徽宏村:徽商的老家

  • 北京京郊有一条山清水秀的峡谷 周末度假 休闲 遛娃郊野好去处

    在北京京郊怀柔有一条峡谷,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水质清纯.气候宜人.昼夜温差大,是北京市民周末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从北京通州驾车到白河湾110公里左右,过了怀柔县城都是 ...

  • 晓风寒 || 河洲富竹村:千里赣江第一村

    巍巍玉华山,滔滔赣江水.山水相连的剑邑大地逐日展开秀美乡村逶迤画轴.时值处暑,盛夏炎热渐渐远去,午后驱车沿105国道向河洲社区苦竹游家村出发.行到河堤放眼望去,一江两岸房屋鳞次栉比,下车恍若进入江南园 ...

  • 河洲枫溪谭家:此中自有千秋响

    如今的城市发展很快,几十年前还是粮田山地丘陵水系的城郊,忽然间便矗立起鳞次栉比的楼房,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些土地上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也瞬间迷失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模样. ...

  • 在流坑:千古第一村,赏河洲彩陶

    流 千古第一村 坑 穿越千年的存在--江西的古村落一定可以承载你无处安放的灵魂.享有"千古第一村"美誉的流坑,走过十几个朝代辉煌的历史,走过一千多年时间的沧桑,最后走向了我们:而在 ...

  • 「作家专栏」无定河:三去袁家村

    <一线诗人样本>打造诗歌高地 无定河专辑      三去袁家村 作者/无定河 袁家村在礼泉九嵕山下 背靠昭陵,塬上一个400人的小村庄 第一次是宣传部组织去参观的 记忆深的是,他们没有单干 ...

  • 试播:固隆乡北燕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合唱

    2019年第090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在由中共固隆乡委员会.固隆乡人民政府主办的放声文昌固隆 讴歌伟大祖国大型合唱晚会上,固隆乡北燕村合唱队,以饱满的热情,精彩的演绎,为祖国 ...

  • 【康平老故事】肠子割掉三尺三 继续革命永向前 ——姜家沟村李祥事迹回顾

    肠子割掉三尺三 继续革命永向前 --姜家沟村李祥事迹回顾 李祥,男,汉族,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姜家沟村六组(原方家屯公社姜家沟大队刘祥窝堡)人,出生于1937年12月5日.1949年-195 ...

  • 洨河笔记:从梅家村到西营

    梁东方 从洨河大堤上下来,拐向穿过梅家村的路向西营走. 这是一条正南正北的路,和西山的走向是平行的.而那一列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得很清楚的黛色的西山,大约在距离这里15到20公里的距离上,正是看山的最佳位 ...

  • 【林氏字辈】2024-河南南阳淅川滔河乡文坑村林家沟

    本网(平台)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 [林 ...

  • 【林氏字辈】1962-浙江温州泰顺洲岭社区黄家洋村

    本网(平台)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 [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