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桥廖家:药湖深处水上人家
湖塘乡廖家村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头枕着湖塘,脚踏进新建县,四周被药湖包围,在药湖地区并不多见。而廖家村也因地理位置特殊,一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归丰城市湖塘乡管辖,另一部分则归新建县松湖镇管辖。一姓分两地,想来廖氏先祖也是始料未及的。
廖家村地处药湖深处,为湖中三个洲渚相连而成,故又称“三接洲”。村庄三面环水,一面通陆,恰似一座水上城堡。明人熊尚有《三接洲》诗云:“占断湖中景,飞来海上山。当门三岛立,隔雾数峰环。”明人余铎亦有同名诗云:“村抱溪流分燕尾,地连岛屿奠鳌头。”正是当时村庄概貌。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为了加强自我保护,防范外寇,廖姓先民在三面临水处挖成深港,不使外人轻易进入。临陆一面则建吊桥,方便村民出入。一旦有外人来访,须先行通报,盘查清楚后,则放木船,以缆绳拉拽,进入村庄。故廖家又有“笪桥廖家”的称谓。笪者,用竹子编成的牵船索也。——足见廖姓先民的聪明智慧。
笪桥廖姓始祖廖彪公(1129-1191),乃宋“道南高弟,绍兴名臣”廖刚之孙。廖刚次子廖遂任临江知府,廖彪随父到任所,四处游玩,经人介绍,入赘罗湖(今松湖镇罗湖头村)夏氏,立基莲湖(今松湖镇莲湖村)。后牧鸭至三接洲,因鸭每晚都下双黄蛋,乃叹曰:“此地钟灵毓秀,土地肥沃,宜耕宜牧,真好地方!”遂移居于此。廖姓堂号“世彩堂”,亦来源于廖刚的御封堂名。相传,廖刚德高望重,名震一时,当时士大夫争相撰文、赋诗为其歌功颂德,并将诗文编辑成集,名为“世彩集”。有人将“世彩集”进奏,高宗览后,谓刚曰:“观'世彩集’,诚为人间美事也。”即下诏封其堂为“世彩堂”。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笪桥廖家祖祖辈辈依水而居,在茫茫药湖中讨活计,虽说靠水吃水,但也吃尽了水患的苦头。过去,水利设施不完备,药湖地区地势低洼,每年雨季,水患横行,药湖地区百姓饱受其苦。因此,《廖氏家规十二则》中,就有一条家规专门针对水患:“七,修堤防。族居水乡,田赖惟圩以防水患。每岁冬,相地之高下,患之平险,或修建,或补筑。公垱则计亩计丁计烟,定为三则,出力有差。私圩则惟计亩。均夫先事而为之备,毋致临时受困,此弭患之道,即裕本之道也,况堤功尤为当时急务,宪令惟严,安可不遵!”大意是说,居住在水乡泽国,主要靠堤垱来防范水灾。冬闲时,就要根据情况进行修补。公家的堤垱根据田亩、人丁和烟囱数量不同来出人力,私垱就按田亩数量而定。都要未雨稠缪,早作安排,不要临时抱佛脚。这既是防范的根本,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严格遵守。笪桥廖家村民历来也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虽然十年九遭灾,但廖家人仍然繁衍生息,在药湖深处顽强生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药湖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村庄。
笪桥廖家开基近九百年,传三十余世,素重教育。《廖氏家规十二则》中亦有“重家塾”之说:“生八岁皆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艺书数之文;十有五年则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读书明理,自然质性和平,持身涉世必无刁诈悖谬之行矣。”在这样的家规束管教引下,笪桥廖姓历代闻人众多,“各种贤才应代而出,经文纬武裕后光前”,堪称剑西望族。一代又一代廖氏子孙沐浴在先辈余辉下,奋发进取,走南闯北,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各领风骚。虽然背井离乡,又何尝不是对先辈祖业的传承和发扬!
笪桥廖家虽然古迹遗存不多,但走在村中,仍可感受到厚重的文明气息。村民说起往事,也是如数家珍,倍感自豪。只是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昔日吊桥飞架、笪索往来情形已不再。仅存的数幢老宅,似是沉浸在昔日波澜壮阔的往事回忆中,宁静而寂寥。廖姓村民逐水而居、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渐渐洗脚上岸,成为陆上人家。而过去那种亦渔亦耕、琅琅书声的田园生活也再难重现,只有共同的姓氏以及谱牒的记录依旧维系着这一份乡情,告诉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不要忘记自己是笪桥廖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