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隍城田南村:社火民俗第一村
从隍城镇沿隍(城)松(湖)公路东行,两旁水杉高耸,一路稻浪翻飞,端的是山青水秀迢递远,村舍晨烟氤氲中。行约八华里,进入一个较大的村庄,这就是田南村。
田南村民均为金姓,其先祖为匈奴王族。汉武帝时,匈奴为大将军霍去病所逐,年仅十四岁的休屠王太子名日磾(mìdī读音密滴,公元前134-前86)被拘充作马官。汉武帝知其为休屠王太子,便赐其姓金,拜为马监。日磾笃厚谨慎,一心事汉,深得汉武帝赏识,之后屡迁为侍中、附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病逝前,嘱托霍光与日磾同佐太子刘弗陵。一年后日磾病重,汉昭帝刘弗陵封其为秺(dú)侯,受封仅一日后日磾病逝,其后裔以金为姓,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日磾也成为金氏之始祖。
自日磾受姓之后,金氏深得恩宠,家族不断壮大,苗裔蕃昌,瓜瓞绵衍。之后分迁各地,其中一支由彭城而京兆而金陵而婺源而休宁,到宋徽宗期间,第三十九世有一位叫金体仁(1111-1180)的,从休宁(今安徽休宁县)到江西任判官。退休之后,一路游山玩水,赋诗题咏,好不惬意。其子金宝义(1148-?)自幼跟随父亲在官任上,退休回家时也一路陪伴。宝义素谙风水堪舆,见丰城西乡南溪山环水绕,形如莲花,可为子孙长久之基,心下很是钟意。回到老家休宁后没多久,体仁公去世,宝义公守墓三年后,约于1184年左右举家迁往田溪,成为丰城南溪金氏始祖。
田溪村就是现在的田南村。村庄地处锦江下游,周边地势低洼,水系发达,土壤肥沃,风光秀丽,真正是宜业宜居的鱼米之乡。一条水溪绕村而过,溪名“南溪”。溪水清清,垂柳依依,村民在这里洗菜浣衣,垂钓休闲,好不惬意。《南溪八景》之“鲤跃南溪”诗云:
水向东流溪向南,此中有景耐寻探。
凌波鲤已惊雷跃,绕岸花还带露酣。
垂钓一竿来尚父,敲诗几句到岑参。
锦鳞养就终须去,变化风云指顾堪。
南溪之上有一座双拱石桥,叫做“南溪桥”,南溪桥“上控瑞江,下襟章水,轮蹄络绎,日无停趾”,是村民出入村庄的交通要道。很早以前,南溪桥桥体为木质,桥面敷土,禁不住洪汛侵浸,多次坍塌又多次修补。到道光癸未(1823)年春汛之时,木桥再次被洪水冲垮,改建石桥之事也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族中有一位叫做金腾蛟的乡贤,召集族中长老开会,商议重修之事,提出了一劳永逸的方案:“圯不可不葺,葺不可不固,固不可不易以石。”此议得到族人的一致同意,当下便募集资金,规划图纸,采集材料,召集工匠劳力。从道光丙戌年(1826)五月开始动工,历时十一个月而告竣,共用缗钱二千余贯。桥体全部使用从抚州采购来的坚固麻石,桥面长三丈有余,阔一丈有余,桥礅采用船型结构,既缓解水流压力又美观大方。
由于族裔不断扩大,村民逐渐把住宅建到了南溪桥的南侧,南溪桥实际上已经“退”到了村中。村前修建的公路,也进一步弱化了石桥的通衢功能,古老的南溪逐渐变成了一段段水流不畅的堰塞水塘。有着二百年历史的南溪桥长满藤蔓,淹没于萋萋荒草之中,唯有桥畔一棵与村庄同龄的古老樟树,依旧枝繁叶茂,静静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村庄岁月沧桑,风云变幻。
建村八百多年来,田南村虽无达官显贵,却也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2017年,江西省高考文科状元金淼便是出自田南村。清代乾隆六年(1741),金世麒(字体健,旧县志作体乾,号醒亭)考中举人,吏部选为大挑一等,乾隆十六年(1751)任山西省泽州府沁水县知县,为官清廉正直,深受黎民爱戴。后升赵州知州,百姓夹道欢送,并于县治东门外立“去思碑”,以志不忘。乾隆26年(1761),调任福建龙岩知州,任满后拟调贵州,金世麒以年老为由乞请致仕,回到田南老家养老。
金世麒育有六子十四孙,可谓儿孙满堂。次子万濂(字钟淇,号清斋)初任安徽庐州府经历,后历署当涂、歙县、宿松、望江、凤阳等知县。在任凤阳知县时,曾于凤阳渡创修凤阳桥,离任后凤阳桥被冲水冲塌,上宪责备他监造不力,勒赔库款,万濂变卖家产自动认罚。家人对此颇有怨言,万濂淡然说道:“吾不欺君盗民,心田犹在。田产虽尽,未为贫也。”清廉守正跃然纸上。金世麒三子万漕(字会川,号澄潭),乾隆丙申年(1776)授布政经历司,署长沙通判,是个断案高手,疑难案件都必请他审决,个个都断成了铁案。戊戌(1778)三月兼岳州通判,继又总理漕运,委署沅州通判,癸卯(1783)冬借补石门知县,甲辰(1784)升岳州同知,乙巳(1785)正月丁忧回籍,历官数任,依旧两袖清风。后请辞归家,苦心研究医道,求医药者如归。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丰城县城城墙被洪水冲垮,县衙召集全县富户筹款修补。田南富绅金鍈(字绮文,1724-1787)急公好义,主动承担修补费用,为了让世人监督,他在烧造的城墙砖上全部印上“金”字,以示质量过硬。城墙竣工之后,县令十分高兴,把他的事迹上报到南昌府太守,太守亦大加奖许,亲自题写“乐义堂”的匾额赠送给金瑛。当金鍈披红戴彩回村时,村民们敲锣打鼓到村外迎接,家家户户摆出香案燃放鞭炮,表示祝贺。
田南村上承隍城,下接松湖,是许真君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区域。时至今日,村里仍然保留着完好的“社火”习俗。社火的起源最晚可追溯到元代中后期,当时政局混乱,洪水肆虐,百姓民不聊生。由于丰城、新建等沿药湖地区许真君斩蛟除害的传说十分盛行,人们对许真君充满敬慕。为了纪念许真君,祈求神仙荫庇,人们便在许真君得道升天的纪念日——八月初一设坛祭祀,一方面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一方面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祭祀活动由德高望重者抬着许真君及各路神仙塑像,沿街巡游,接受人们的瞻仰、拜祭。家家户户各选派一名男丁,举着书有吉祥词语以及自家名号的彩旗在前面开道,队伍浩浩荡荡,场面煞是热闹。祭祀结束之后,举着彩旗的男丁们便迅速跑回家,寓意早点把吉祥和祝福带回家。
社火当天,远亲近邻都会来到现场观看、祈福,而主人们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请客人们吃,这样就形成了“看社火”的习俗。由于社火场面规模宏大,涉及面广,集中祭祀的仪式也慢慢演变为各个村庄轮流祭祀,这样就有了各村约定俗成过社火的日子。田南村的社火为八月初二,是最早过社火的村庄。此后,一直延续到十一月,在丰城河西的隍城、湖塘、董家等乡镇大部分村庄以及其他乡镇的部分村庄,都有过社火的习俗。由于寓意深刻,形式独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厚重的仪式感,丰城社火作为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浮躁的时代再也承载不起繁琐的传统仪式,很多地方的社火流于吃喝玩乐看热闹,很多人甚至并不了解社火的起源和寓意。只有田南等为数不多的村庄依旧保持着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一直坚持用虔诚的传统仪式表现对自然万物、天地造化的感恩和敬畏之心,成为丰城社火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