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田竹冈魏家:天官牌楼魏家塔
相传,天官第乃是该村开基始祖魏时应(澹明)所建。关于这位澹明公,身世颇具传奇色彩。据魏家《魏世家谱》载:魏氏先祖,乃是唐初辅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盛世的一代名相魏征(谥文贞)。魏征五世孙謩公弃官居豫章(南昌),其子潛公复归相州,又过了八世,至贡公(尧夫)始定居南昌乌龙湾,成为江西魏氏开基祖。魏时应即为贡公十九世孙(魏征第三十三世孙),生于明嘉靖庚申年(1560)十月十四日,殁于明天启丁卯年(1637)十一月十三日,享年67岁。
魏时应35岁中万历甲午乡科第二名,次年中进士,初授福建建阳县知县,在任七年。万历壬寅年(1602)升工部都水司主事(等同水利部办事员),丁未年(1607)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相当于组织部下属的干部科),因功文选为员外郎,署主司事(处级),次年以验封司(组织部下属的另一个机构)郎中的身份,请假奉母回籍。正准备回京时,却因母亲生病,侍养近十年之久。至丁巳年(1617)起升福建布政使司粮饷道右参政(民政厅副厅长),庚申年(1620)升本省按察使(政法系统首长)。天启辛酉(1621)升右布政使司,壬戌(1622)升光禄寺卿,掌少卿事(后勤部副部长)。乙丑(1625)升南京通政司(中央派驻机构,掌舆情),丙寅年(1626)冠带闲住(保留待遇)。崇正戊辰(1628)起复原官,正准备提升的时候,却不幸去世了。壬申(1632)五月初二,钦赐祭葬,遣布政司左参政张有誉致祭。本年八月,赠南京工部左侍郎(少司空),崇祀本省乡贤、福建名宦。著有《四书疑耀》、《春秋质疑》、《五经疑耀》等书行世。另有多种著作(书稿)散佚不存。
魏时应迁居竹冈,是在家侍奉母亲生病时。因见其地“虎岭峙其南,赣江绕其北,尧峰居其东,浠水汇其西”,端的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举族而迁。这个时候,魏时应还没有大兴土木,真正成规模的建造房屋,应该是在魏时应升任南京通政司后,赋闲在家,便同时起建九排八十一幢房子。据传,在建造房子时,掌事管家狐假虎威,迫令所有过路的人都要帮着踩泥,一是显示权威,二是省了脚力。结果被人反映至朝庭。崇祯皇帝派员到实地暗中考察,同样被管家逼去踩泥。魏时应闻知此事,吓得不轻,只得一把火把新建的房子付之一炬。好在天闵其忏,大火只烧掉了八十幢房子,却还剩下一幢,供其使用。崇祯皇帝十分生气,但因内忧外患,也顾不上与他计较,不过延迟了他的晋升机会以作惩戒。两年以后魏时应病殁。又过了四年,受到同乡姜曰广的力荐,崇祯皇帝这才不再追究,而是派朝中大员布政司左参政张有誉主持祭祀,又追赠南京工部左侍郎(少司空),享“本省乡贤”、“福建名宦”的荣誉称号。家里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又一鼓作气,在村口立起“天官第”的牌坊,大肆张扬。魏时应泉下有知,也只能徒唤奈何了。
天官第石质莹润,雕刻精美。坊顶曾被毁坏,清乾隆己酉年(1765)年重修过。现仍完好地矗立在原址,一任岁月荏苒,光阴如梭,仍自巍然不动。
“魏家塔”又叫“凌宵塔”,位于浠湖东岸琉璃冈、魏家村西北角,为魏时应主持建造,建造时间大约与建村差不多。该塔于清道光己丑年被雷电击中毁损,八世孙劝捐重建,到文革时被强行拆毁。现塔基仍存。
盘桓魏家村,明代建筑时有所见。亦有数方门头石匾额,被石灰抹去真容,看不清文字,只留下无尽的想象。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魏氏老祠堂。老祠堂位于村背的一片废墟上,仅存的残垣断壁被各种藤蔓肆意侵蚀,已经辨不清痕迹,门头还依然可见。门头的匾额为“大名宗祠”,旁边的石雕却是残破不堪,这都是拜疯狂的岁月所赐。门头上部的砖雕却还保存完好,能够体察出建造者的匠心。老祠堂墙基宽约六丈,深不可测,被淹没在疯长的杂草里。老祠堂的后侧有两株巨大樟树,树龄大约与祠堂的建造时间相似。穿行于残垣断壁间,既感叹于先贤的匠心独具,又感叹于岁月的蹉跎无情。而同行的魏氏后辈,站在这岁月的门槛前,却比我们感触尤甚。
走出魏氏老祠堂,心里便也似长满了枝枝蔓蔓,纠结不清。辉煌的岁月在我们面前华丽亮相后,便迅速转身,淹没于萋萋荒草中,让人艳羡,又让人惆怅。魏氏迁居竹冈,整整五百年。五百年的时间不算太长,却也不短。放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过是转瞬之间。但它却凝聚着数代魏氏后人的离合、悲欢、挣扎与苦痛。从历史中走出来,是一片辉煌;而重新走回历史中,该是怎样的落寞难赋!
魏时应育有五子,两子未传,另三子士冲(字大初)、士准(字平仲)、士洁(字素臣)均承袭功名,在治政、治学方面各有造诣,也算没有埋汰时应公的声名。传至现在,已是十数代,共有居民100余户400余人。竹冈魏家属于同田乡联合村委会,与同田集镇仅一田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