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荷塘月色》改病句:“曲曲折折”用得好么?

给《荷塘月色》改病句:“曲曲折折”用得好么?

  悠 哉/文

  9月17日,《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到顺义区教研中心给2013年“绿色耕耘”高中语文教师授课,课名叫《大搞语感教学,教出汉语的精彩来》,内容是贯彻“悠哉教学法”的三原则之二:以“修辞美学”统领中学语文教学,其中包含“语感教学”。我在讲课时,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润色了几个例子。说起来,这属于“循老例”,过去一直就这么讲的。
  悠哉主张:“句子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件。”强调指出:为了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语文美育万万不可忽略。“语感”乃是“美感”的一种,属于美学中的“形式感”,或称“形式美感”。抛弃“修辞美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精神,也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当然,这是个争议话题。蔡伟、张文亮给语感下了个定义:“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语言感受力,是对语言文字的形式及其隐含义的一种灵敏而深刻的感觉。” 悠哉基本赞同该定义,又主张将定义中的“感受力”改为“美感力”,这样更加贴切,理由是:语感属于美感的一种,万万不可剥离开来。悠哉还鼓吹“修辞美学”教学属于“传古道,续文脉”,要从中学语文教学做起。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讲:“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中所谓“细论文”,细就细在考量语句的修辞,舍此何谈细耶?偏偏时下中学语文服务于应试,将它降格为最末的位置。
  悠哉润色的《荷塘月色》例句如下:
  一、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改】……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为什么要改成问号呢?悠哉指出:因为作者此时未抵达荷塘,当属他的猜测语。若因为“日日走过”而做出肯定判断呢?那与“总该”的语气不甚吻合。一言以蔽之:改成问号最佳。
  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改】起起伏伏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句描写作者一眼望去,“荷塘上面”的情景。窃以为,“曲曲折折”用词不当,应该改为“起起伏伏”。悠哉强调指出:语感教学尤关注用词的细微区别,以彰显语文教师的学科功底。古人关于“推”、“敲”苦费斟酌,无非就是寻找词语的最佳用法。
  三、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改】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其中杨柳最多。这些树将这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悠哉指出:句中的“树”与“杨柳”属于总说与分说的关系,着一“而”字殊无道理:它在此即不是顺连的意思,也不表示转折之意,有什么必要这么用呢?
  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漾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悠哉主张将“泻”字改成“漾”字,以为这样更佳,否则毫无美感可言。多年以前,悠哉给高中语文教师讲课时,一些丰台区学员就群起攻之,嗔责悠哉胡乱修改,将作者的原意改掉了,乃是“化神奇为腐朽”的肆意妄改。有人还振振有词地说:编写语文教材的专家们讲它用得如何传神,课后练习还专门让学生咀嚼玩味,谈谈它为什么用得好呢。悠哉抨击了他们对教材编写者的坚信不疑,斥之为愚蠢的蛙见:一个词用得是否传神,应当让老师组织课堂探究,师生一起切磋琢磨,岂能由教材编写者越俎代庖、先入为主地圈定呢?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师要有这种意识:课文都是些‘例子’。有争议的民主课堂,才是好的语文课堂。”教材编写者将叶圣陶的教导抛到脑后,实在是荒唐透顶。叶圣陶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早就作过批评:“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些做作,太过于注意修饰,见得不怎么自然。” 余光中和悠哉继起猛抨,无非是由于语文教师良莠不齐,对朱自清这篇散文胡乱吹捧,油然心生厌恶甚至愤慨。
  就在昨天上午讲完课,中午饭后休息时,有位女学员(去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硕士学位)对我说:“杨老师!我对您润色《荷塘月色》的语句,有些地方挺赞同,有的则表示反对。”
  悠哉笑道:“好呀好呀!我讲的大家有不同意见,这本身就是讲课成功的体现。民主课堂强调的是,别把课堂搞成教师的‘一言堂’,出现不同声音才叫‘民主课堂’,也就是好的语文课堂。只要大家抨击得有理有据,俺悠哉举双手赞同!”询问她,哪句有异议?
  她说第二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她的看法是:这一句里“曲曲折折”修饰的是“荷塘”,而不是“荷塘上面”。她认为我理解偏了。严格地讲来,朱自清应当这样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种观点,早在天涯网站“闲闲书话”栏的回帖里就出现过,算不得什么新鲜见解。悠哉本着诲人不倦的善意,仍然摇着唇鼓着舌,对她开展循循善诱:
  这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心词是作者的“弥望”。那么,朱自清“弥望”什么呢?答案是荷塘里的田田叶子。他沿荷塘曲径踱着步,荷叶自然低于他的身高,这是无疑的。那么他一眼望去,自然望见“荷塘上面”,而不是荷塘下面(月夜里,那是看不见的)。由于是月夜,而且月光映照荷塘有明有暗,加之微风吹拂着荷塘,那么用“曲曲折折”岂不是最好么?那种荷叶的动感,以及荷风送香的美感,全都出来了。
  反之,朱自清用“曲曲折折”有什么好的呢?
  这时另一个学员插话说:“它描写荷塘的轮廓,不规则形状嘛!”
  “即便是描写荷塘的不规则形状”,悠哉憨腆起草包肚,大手有力地朝上一挥,“那也是狗屁不通!你们试想想:荷塘的轮廓线是弯曲的,线条蜿蜒柔和,对吧?‘折’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么?”说时顺手抓起课桌上一张纸,用力折了一折,高高举着,呈现给教室里的学员们:
  “喏,瞧瞧吧!这就是‘折’!请问:朱自清用‘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的轮廓,究竟好不好呢?”
  她们摇了摇头。
  “用得如此不贴切,悠哉不润色它,请问行吗?”
  几位语文教师听得解颐,向悠哉报以会心微笑,掌几片响声噼里啪啦。
  2013-9-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