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好看病,莫要扰神机-《精神健康讲记》连载06
心定好看病经络系统,是人体能量的交通路线,气血在里面运行,滋养、推动全身内外的气机运转。精神紧张的时候,经络会收紧而不通畅;生气的时候,能量会冲向胸腔和头部;思虑过度时气血会淤滞不通,然后产生各种心身不适。所以《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惊则气乱。”在我们心身放松的时候,经络系统会进入一个自动调适的状态,它自己会把不均匀的能量平衡掉,把冲突的程序慢慢地化解掉。所以,人不能太紧张或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需要足够的放松和睡眠时间。而且,人并不是在旅游、休闲的时候就会处于放松状态,如果旅游、休闲排得太满太紧,其实没有达到放松的目的。生命中要有适当部分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和心理状态。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是人的身心在自动消化平时累积的东西,就跟一头牛吃完东西,它得停在那里反刍,或者一条蛇吞了一只很大的动物,得静静地盘在那里慢慢消化。这个过程太重要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紧张、压力、疲劳、伤害等东西慢慢消化掉。不然的话,这些堆积起来的不均衡的精神信息和能量,会在心身内部出现一种不均匀的状态。首先是能量层次的不均匀。就像一个气球,正常的气球是圆的,我们小时候常看到有灵巧的手艺人会把它扭成各种形状,而我们能量、气血的“球”如果被扭成各种形状,就是一种不均匀的状态。如果在这个状态下时间长了会怎么样呢?压力过大的部分就容易发热、发炎、长东西,压力过小的部分就容易淤住。在中医来看,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异常反应,比如生气、发怒、悲伤、感冒、发烧、呕吐、心慌、出冷汗......其实都是身体在自动调整,目的是为了保持机体内部的稳定和内外交换的平衡,称之为“内稳态”。所以,如果我们生命活动的基本指征是稳定的,就是吃得下、睡得着、拉得顺,精神稳定清晰,身体有力量。即使有那么一些不舒服,先不用惊慌,因为我们的机体是有能力自我恢复的。在生命各指征稳定的前提下,发烧意味着人体有力量把垃圾燃烧掉,拉肚子是人体在排除不好消化或者有害的物质的正常反应过程。就跟我们煮饭一样,煮到一定时候,以前那种老式的锅,火要是大了,米汤会咕嘟咕嘟溢出来,这时候把火调小一些就好了,不需要加“冰水”之类的来对抗降温。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奇怪的阶段,只要人有一点不舒服,就去找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首先就认为这是一个病,然后检查一通,下一个或几个诊断。很多时候,这个看病的过程,可能在消耗人体,并且干扰、打断人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也有的医生会说,从你目前的情况看,身体层面的问题还不算严重,只是暂时的功能失调,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化验。如果化验出来问题不大,那你只需要休息和简单调理一下,不一定需要吃药,也不要担心害怕。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一个正常的、合格的医生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呢,现在很多病还没到严重的阶段,甚至还没有成形,或者已经成形但有很大回旋的余地,但是我们近代的医学观念和社会习惯,会自上而下很统一地做全面检查、积极治疗,这个一不小心就滑向“过度医疗”的过程,有可能会把只是在精神心理层面或能量层面的心身失调给贴上一个“病”的标签,从认知上、思想上给固化了,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这一点如果自己不去清晰把握,不一定会有医生愿意站出来帮你把握。你的病情究竟是严重到必须进一步检查、严格治疗的阶段,还是处于疾病的初期、心身失调阶段,只需要注意休息、运动、饮食,自己就会康复。尤其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好,为了安全起见,即使你还在心身失调的初起第一站,我作为医生,“有责任”告诉你更坏或最坏的结果,为了对你负责,还得把该做的检查和该吃的药都准备好,最后万一有事就不会来找我拼命了。现在很多医疗关系,多了些多余的自我保护,少了些信任和携手共进,所以这个部分就要靠自己来理清。靠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前提就是自己的心得定,我经常跟我的一些病人朋友讲这些。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看病,家长一知半解,很紧张、很焦虑,其实就是个小病,但是他会抓着医生:大夫,这个怎么办啊......对于比较熟悉的人,我会告诉他们:老实告诉你,如果你这么焦虑、这么惊慌地去找一个医生,那个医生的寒毛都会竖起来。为了安全起见,他就会给你的孩子做很多不必要的检查,而且会把可能性说得严重一些,因为他知道你很焦虑,没有判断力,可能会把问题看得很严重或者复杂化,万一稍有差错,会找他麻烦。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在过去的生活过程中受过伤害,形成了一种不太理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失偏的应对方式。他们习惯以一种很凶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不管对待自己家里人,还是对待医生或其他人,都很凶,会说:“哎,大夫,你给我看好一点啊,我可是有背景的。”这种病人去找医生,医生也会非常紧张,但最后吃亏的其实是病人。很多时候,我虽然在看诊,其实是在帮助患者或者家长先把心放平、放松。把心放平非常重要,千万别把自己和别人吓到。
神机被扰我说几个病例,有些以前讲过,像小孩子发烧、消化不良,其实跟精神被干扰有很大关系。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天生非常敏感。有一次出去旅行,突然出来一只大狗冲他大叫。他被吓到了,结果连续一个礼拜胃口不好,晚上睡不着觉,会哭,还有低烧。他父母给我打电话,我告诉他们主要是受到惊吓的原因,家人就放松了。父母一放松,孩子才可能放松,人和人之间其实是互相感应的,尤其是家人和孩子之间。然后给孩子用了一些朱砂,抹在额头上、肚子上,孩子很快就好了。有一次,我的一个台湾朋友,他带长辈第一次回家乡观光。他们原来是东北旅顺人,那里有一个日本人留下的大监狱。他们进去参观了,之后就头晕、恶心,回来就全倒下了,拉肚子发高烧,折腾了一个礼拜。这是传统文化里面说的精神受扰动了,属于中医的“神病”。这个神不是传说中外在的神仙或天神,而是说,某些环境或者某些人,带着某些特殊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场很强烈,像电脑病毒一样,会把我们的精神的稳定状态给破坏掉。这个要小心,包括现在网上的各种讯息,不要什么都点开看。我这些年养成一个习惯,看到一些特别不好的讯息,包括新闻或者很奇怪的内容,不是必须看的,一般不点开阅读。还有,现在的小孩子看恐怖片出问题的不少。我记得2006年在上海坐诊的时候,有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孩子,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脸黑黑的,眼眶也发黑,身体很差,阳气很虚,属于中医说的厥阴状态,吃药很久了。抑郁症在中医来看,大部分属于三阴症,身心的阳气都不足。但这个人有个比较特殊的原因,跟神有关系,除了白天的抑郁、无力,她到了晚上就有很深的恐惧,不敢睡觉,而且会陷入控制不住的、很深很深的悲伤。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荣格说的共时性。共时性是指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而非只是巧合。那天我印象很深,她坐在诊室跟我述说晚上恐惧的情形,我听得有点毛骨悚然。当时她背的包上有个挂件,是一个玩偶,我脑子都没想,突然蹦出一句话:“你家里是不是有很多玩偶?”她说是的,家里有一百多个玩偶......她说的时候,我全身就麻掉了,就像在看惊悚的鬼片。她说她喜欢收集玩偶,而且她在得抑郁症之前,刚做过一次人工流产。这个部分,除了古代的中医比较重视之外,古代的神学,中国的佛家、道家,包括现在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都会关注这方面的影响。我曾在2014年花了一个月走了法国的一条传统天主教的朝圣之路。有一次正巧住在一个修道院里,里面的宗教人士告诉我,教堂是面对公众的,属于社会活动,修道院相当于闭关中心。他们有专门布道的牧师和专门修炼的修士,就像中国的佛教道教里面,有讲经说法的,有专心修炼的,还有降妖伏魔的。这个病人的问题,是流产之后,小孩的信息场没有离开,跟妈妈一直待在一起。这样的病例我碰到了不少,我的中医朋友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例。这种“神机被扰”的情况,如果只是按照抑郁症给她吃药,怎么能有效果呢?她已经不光是心身的问题了,这个领域已经超越医生的范畴了。这个部分已经不是我们医生能处理的了,我小心地问她:“你有没有宗教信仰?”她说她是信佛的,后来找了一所寺庙,为孩子做了佛事,不久就好了。现在很多被西方医学诊断为心理问题,尤其是精神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跟这个有关系。在中医来说,就是神机被扰。神机被扰里面,除了刚才说的这些听起来很玄的情况以外,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是某些人有过强的意念。他对某些问题有一些非常偏执的认识,有很强的情感,或者很强的恨,或者对某些东西很强的执迷。这些都是某种过强过偏的精神力量,对于身、心、意比较薄弱的人,或者处在病中或恢复阶段的人,跟这一类比较偏执的人接触的时候,弱者的信息场就会被强的一方干扰,也会进入相应的状态,受很大的影响。这些在历史上常有耳闻,比如群体性的癔病发作,或者群体性的恐慌。有一个焦虑症病人,是一个新西兰的女孩子,长得很漂亮,练瑜伽,吃素,非常干净的身心,到了上海这样比较拥挤、嘈杂、神气浮动的环境,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失眠、焦虑、莫名紧张。她去上海各大医院看了好多医生,做了很多检查也找不到原因,吃了很多药也没用,她很慌。第一次来诊疗的时候,我告诉她,这个情况很常见,一个干净但敏感而柔弱的身心体,到了一个混杂的、冲突性的环境,被干扰了。这一类人往往需要做肉体训练来强健身心,保护层厚了,外界对内在的干扰就会减少。她原本就经常练习瑜伽,有运动习惯,也有自己的信仰,于是我建议她祈祷。西方人有个习惯,社会活动多了些,太多的Party,这部分我建议她减少社会活动,另外要去留意生活当中哪些人、事、物会特别干扰自己,然后稍微远离一些,自己还没有稳定之前,不要迎着困难而上。后来她恢复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好了。这类病人是我最喜欢接的,看到他们就暗自窃喜,因为看起来很难,其实特别简单。Tip4:保持精神稳定的建议和方法放松与觉察的练习(打坐或站桩)。尽量避免看恐怖片或恐怖小说。如果身形比较单薄,肌肉不足,需要适度的体能练习,强壮身体会帮助我们的保护层厚一些。每天下蹲30~60个,俯卧撑10~30个,或平板支撑一分钟。减少不必要的社会交往和闲聊、熬夜。增加独处、休息和睡眠的时间,接触大自然。* 转载请注明:摘自李辛《精神健康讲记》
李辛简介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