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溥仪会见30岁胡适,溥仪用一席话征服胡适,获得胡适如此评价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一位是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一位是新文化的引航旗手,很难想象溥仪与胡适之间会有什么交集,更莫说什么故事了。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不但认识,而且有过一次意义非凡的世纪大会面,其中颇有趣味。

那是1921年,溥仪15岁,胡适30岁,溥仪禁锢于紫禁城,胡适活跃于文化圈。胡适天赋异禀,少年得志,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26岁学成归国被聘为北大教授,名噪一时;27岁主笔《新青年》,推崇白话文,倡导思想自由,宣扬个性解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胡适的大名,连蜗居紫禁城内的溥仪也有所耳闻——从报纸上,也从外国老师庄士敦的嘴中。所以当紫禁城刚一安上电话,溥仪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约见一下那位传中的“胡博士”了。

溥仪晚年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甚至可以完整复述二人的电话对话。(见于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溥仪从电话局的电话簿里找到了胡适的联系方式后,他第一时间拨通了那个号码。电话通了,溥仪兴奋地问道:

“你是胡博士吗?”

“是的,是我。”电话那头传来了胡适的声音。

“好极了!你猜我是谁?”溥仪终究是孩子,他淘气地问道。

“您是谁呢?我怎么没听出来呢......”显然,溥仪稚嫩的声音让胡适很陌生。

“哈哈,是我啊!我是宣统!”溥仪自报家门道。

“宣统?您是皇上?”胡适诧异地问道,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前清皇帝竟会亲自打电话给他。

之后,溥仪便在电话里邀请胡适到紫禁城做客,以便二人促膝相谈。

接到溥仪的电话后,胡适还是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于是他去找溥仪的外国老师庄士敦求证(注:二人之前就是认识的),结果得到了肯定答案。胡适便又向庄士敦打听进宫面见圣上的礼节,庄士敦告诉胡适说,溥仪和以前的皇上不一样,他思想进步,不死守旧礼,见他并不需要磕头的。胡适听言,便决定履约进宫去见溥仪了。

这次心血来潮的会面虽然只有二十分钟上下,但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旧传统与新思想的直接碰撞。溥仪与胡适的谈话很和谐,很美好。溥仪请教了胡适倡导白话文的好处,又问了他在国外去过哪些地方,最后还表达了对胡适思想观点的赞许,又说自己很愿意多读些书,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做报纸上所说的“有为青年”。如此一来,胡适自然是受宠若惊,十分开心,对溥仪的印象也极好,他不禁当面称赞道:“皇上真是开明,皇上用功读书,前途有望!前途有望!”

前途有望,想必这里既是指溥仪的前途,也是指中国的前途。胡适在溥仪身上看不到腐朽,看到的只有开明进取,这让他欣慰不已。

与溥仪见面之后,胡适在给庄士敦的亲笔信里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言语间难掩兴奋与自豪之情。只是若干年后,二人一个身陷囹圄,一个客死他乡,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