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谱】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十篇
2014-09-17
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
传宋远桥。"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清朝末年袁世凯执政的时候,幕宾中有一个叫宋书铭的人,年七十岁,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自言为(明代武术家)宋远桥十七世孙,所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 (笔者按:“三世七”取“人有三世,拳分七品”之意为拳名。“人有三世”为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为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共有三十七个拳势,又名长拳。与太极十三式拳势名目大同小异,但趋重单势练习,推手方法则相同。当时纪子修先师,以及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在北京(平)提倡练太极拳,他们都是名重于世的太极拳专家,听说宋书铭也精通太极拳,便一起去拜访请教。他们与宋书铭推手时,皆随着宋手所指方向而跌倒,奔腾旋转在宋的手腕下,一点办法也没有,最使人感到奇妙的是宋一举手,总是顺着宋的手腕、肩背被掷至寻丈以外。于是纪、吴、刘诸师皆叩首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当时纪(子修)老师年近古稀,年龄和宋书铭相近,也愿意成为宋的弟子。宋与(纪子修)老师定约“拳为祖传之密,学后不能传人”。(纪子修)老师说“我学拳技,就是为了传人,如果学会不能传人,我就不学了”。由此可见宋书铭的拳技高精妙深,和(纪子修)老师年近70依然好学、心胸坦率。宋书铭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为宋远桥手记。“宋谱”论太极拳原理精辟详细,并且可以证信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为太极拳之一种。“宋谱”家传本,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前辈们多有抄传、珍藏,我于民国七年(1918)才得到它。今天学太极拳的人,守一师之传自以为是,却不知道还有个宋书铭,总是以自我考据而标榜,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到惭愧。宋书铭先生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流行于世,被称为杰作,可惜晚年困病在家,以练拳填词自娱,写出书稿装满了箱子。许公禹生数次聘邀他到“体育研究社执教,皆坚辞不受,继而又以重金收购他写的书稿,也不应允。仅仅(在向他学拳时)承其心传口授得到一鳞半爪。后来,宋书铭隐居保定一直到死,其遗著也不知流落到何处,实在令人遗憾。
八字歌
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猴头为第二之主宰 掌指为第二之宾辅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猴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 表裹精粗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蹬之於足,行之於腿,
纵之於膝,活泼於腰,
灵通於背,神贯於顶,
流行於气,运之於掌,
通之於指;敛之於髓,
达之於神,凝之於耳,
息之於鼻,呼吸往来於口,
浑噩於身,全体发之於毛。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授秘歌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煅炼阴精。水清河静。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用功五志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
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
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无极歌
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太极歌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