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少两感能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吗?

关于“太少两感”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何时而起从何而来,不过这个说法却实实在在的在广泛流传,甚至很多人提起“太少两感”首先想到麻黄细辛附子汤,这个临床中不少师弟师妹在问我伤寒时有提到这个问题,甚至一些临床医师也这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太少两感,也令我想起自己走过的弯路。到底太少两感为何?真正的太少两感能否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将是下文讨论的内容。

最开始对太少两感这个概念有直观印象在大三,当时有个同学找我开方子,症见恶寒明显,发热,神疲,出冷汗,四逆,大便烂,自觉心悸,舌淡苔白脉沉弱。从少阴病的提纲症来看,“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由此来看,此人少阴病无疑,又恶寒,有发热,当时考虑为太少两感,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怕阳虚不潜,被麻黄细辛所发,当时正看祝味菊的书,受其温阳潜阳思路的影响,还加了磁石、龙骨牡蛎等镇潜之品。谁知服药后症状非但没有减轻,还加重了,诉自觉心脏快要跳出来一样,我当时也是被吓坏了,后来同学去了看蔡老师,开了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症状得以改善,病情好转,也让我的内疚之心得以缓解,还好没有酿成大错。从此我留下了一个心头结,为何看起来很像“太少两感”的患者用了麻细附,还用了镇潜的药,非但没效,反而加重病情,百思不得其解,也一直对这个方子畏首畏尾。一直到了后来跟张老学伤寒,张老常言六经皆有表证,慢慢对自己当时的一些错误有些开窍,后来听了姚梅龄教授的讲座并翻了《素问》后才对太少两感这个概念和麻细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一个层次的认识。

第一:须对“两感”这个概念进行明确,“两感”这个词在目前本人有限的文献储备来看,最早在《素问.热论篇》:“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其病有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同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同病......六日死。”从《素问》来看,两感病其往往发病比较急,比较重,而且进展快,治疗不及时则可能死亡。而且是表里同病,太阳和少阴同病、阳明和太阴同病、少阳和厥阴同病,本质上来说其三阳虚,寒邪越过三阳,直中三阴,故往往三阳未解,三阴已受邪,形成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故病情急且重,而且病位更深。

第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太阳少阴两感方”还是“少阴表证方”?若麻细附为前者所适应症那用于太少两感则合适,若为后者那么则明显不适合。《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由这个条文看,麻细附所适应症一开始言“反发热,脉沉”,为何言反发热,因寒邪犯于少阴,其少阴本阳虚,当无发热,但其阳虚虽虚但是尚有残存的阳气可以亢奋抗邪,所以动员其阳气抗邪,所以发热,但病位在少阴,故脉沉,非如太阳病之“脉浮”,而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则更言“以二三日无证”到底无里证还是表证?没有明确提出,而在《脉经》中记载的条文则言“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所以从《脉经》记载的条文可以看出,麻黄附子甘草汤之所以敢“微发汗”是因为其人“无里证”,再结合其“反发热”等症状可以看出,其实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表证而设,非为少阴里证而设。此为从少阴病篇的条文看,诸多见少阴里证的患者均可提到如腹痛、自利、恶寒等里证,此时往往用四逆辈治疗,连桂枝都不能用,何以敢用麻黄、细辛辛温发表之品,那样无疑把最后的阳气都发散而亡。所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表证之方,并非“太少两感”之方,因为太少两感为太阳和少阴同时犯病,且犯及少阴之里,此时不能用麻黄治疗,以免犯虚虚之戒。

第三:若真为太少两感如何治疗?《伤寒论》91条言: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这个条文是真正的太少两感。本病在太阳,但是医者误治,误用下法,下后大伤阳气,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大下后里阳大伤,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表寒直接越过三阳,直陷少阴,故见下利清谷不止,此为里阳大伤之证,而太阳表寒仍未解,故身疼痛,此时张师爷分清表里缓解,“急当救里,救里宜四逆汤”,张师爷用了两个“急”字,可见此时真正的病情危重,不可等,更不能用麻黄、细辛等药发越残存的阳气,否则病危难救,只能用四逆汤救里阳,服四逆汤后里阳恢复,里寒得散,但是太阳表寒仍未解,此时仲景只敢用桂枝汤解太阳表寒,由此至终未见一味麻黄,因为仲景知道太少两感病需先救里,里和方可解表,而且解表也只能用桂枝汤这一汗法中的和法。

由此可见,真正的太少两感是不能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而麻黄细辛附子汤实为少阴表证之方。为何出现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太少两感的说法?根据个人的浅见以及走过的弯路看,原因有这几个:1、定势思维,见麻黄就认为是太阳方,见桂枝汤就想到太阳中风,见大黄就想到阳明病,其实不是,药非为某病而设,所有药物均可用于六经,就看你如何分清表里寒热虚实,像桂枝汤也可以用于太阴中风,麻黄汤也可以用于阳明中寒。我刚开始学之时见到麻黄细辛附子汤有麻黄就想到太阳,附子就是少阴,也想当然的认为是太阳少阴两感病,没有深入了解“两感”之概念及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内涵。2、没有认识到六经皆有表证,其实六经皆有表证,非独太阳有,所以见到麻细附时压更没想到少阴表证,更不知道少阴病也要分清表里之缓解,所以一错再错。3、那么麻黄附子细辛汤除了可以用于少阴表证外,有的人确实可以用于太阳表寒较重而阳气较虚之人,但未到少阴病之程度,效果也不错,这可以理解为麻黄汤的变证,麻黄汤本为体实邪实而设,若邪实而正虚之人,但病位仍在太阳,此时用此方也未尝不可,但不能说是太少两感。另外一种是“合病、并病”,这种是寒邪侵袭,不仅犯于太阳之表,也同时犯了少阴之表,这种是可以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但是严格来说,当叫“太阳少阴合病或并病且病位在表”,而不能叫“太少两感”。

最后,祝天下牛郎织女快乐!!

(0)

相关推荐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90---93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90---93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

  • 外证不等于表证

    <伤寒论>中常称麻黄汤证为表证,其功效谓解表,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其功效谓解外,如"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 ...

  • 太少两感形质病

    太少两感形质病-阳和汤 太少两感气化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太少两感神志病-防己地黄汤

  • 王四进经方讲座-99-柴胡桂枝汤,太少两感,阳明太阴两感,真武汤,糖尿病

    第九十九讲   讲于2014年3月23日 有一位六十五岁的老年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头晕三年了,伴随头痛.恶风.常年口苦.头顶热,走路时或坐着往下躺的时候就眩晕.到医院里查不出问题来,吃了扩张血管的药也 ...

  • 少阴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伤寒论>,总方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具有双解之意,故可助阳解表,扶正祛邪.虽用药仅3味却配伍精当,功专效宏.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空调等现代产品的应用,临证发现大多患 ...

  • 过敏疾患与太少两感相合

    作者:范彩文 乔黎焱 王维英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常常诱发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过敏性哮喘等一系列病症, ...

  • 0.2,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太少两感证

    一,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 ...

  • 幼儿折纸,可爱的海豚手工教程,一只太少两只吧!

    制作:阿丽 用纸:1张15cm*15cm的正方形纸张.签字笔 制作不易 喜欢记得关注呦~~

  • 60、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

  •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暴聋、暴哑、暴盲

    I导读:麻黄细辛附子汤多用以治疗阳虚受寒之发热,于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所致诸病,疗效极佳.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 这个方剂很简单,就三味药.我在临床上称其为麻黄细辛 ...

  • 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毛进军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毛进军先生复习<伤寒论>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