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慢性呼吸衰竭

一、慢性呼吸衰竭的概念界定

慢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这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肺通气或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不能有效完成气体交换。患者体内会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随后出现相关的代谢紊乱、生理功能障碍等临床综合征。一般情况下,除心脏解剖分流的流量、原发性心排血量减少等因素外,如果在常压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 6 0mmHg,在静息状态下呼吸新鲜空气,排出心脏解剖分流,原发性心排血量减少,二氧化碳分压在 50mmHg以上,即可判定为慢性呼吸衰竭。

二、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病因

在病因方面,慢性呼吸衰竭的发生与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胸廓病变、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呼吸肌病变等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患者有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症、异物等气道阻塞,就会出现通气不畅,气体分布不均匀,进而引起通气比例不平衡和血流调节、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肺纤维化、肺气肿、重度肺结核、肺炎等肺组织疾病,容易有造成有效弥散面积减小、通气量和肺容量下降,进而发生同期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发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如果患者合并肺梗死、肺血管栓塞等疾病,可能导致部分静脉血进入肺静脉,从而引起缺氧的状况。胸腔积液、气胸、手术创伤、胸廓外伤等胸廓病变,会对肺脏扩张及胸廓活动造成影响,造成通气量减少,气体吸入不均,进而对换气功能产生影响。此外,重症肌无力及等损害呼吸动力,可造成通气不足;多发性神经语言、脊髓灰质炎等因素引起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对传导功能产生影响。

三、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如按照动脉血气分析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了Ⅰ型、 Ⅱ型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主要是缺氧,但没有二氧化碳潴留,或用二氧化碳减少,一般在肺动静脉样分流、弥散功能损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换气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比较多见。Ⅱ型呼吸衰竭是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引起的,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通风不足、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之间存在平行关系。如果合并换气功能损害,将发生更严重的缺氧。只能使肺泡通气量增加,或采取氧疗的方法应对。

慢性呼吸衰竭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肺结核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功能损害。此类患者虽然也存在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但可通过机体代偿功能逐渐适应。

在具体的症状表现方面,除了常见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以外,它还包括精神神经症状、呼吸困难等。如果合并肺性脑病,还可引起胃肠道出血。对此类患者查体,可发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扑翼样震颤、球结膜充血水肿、意识障碍、口唇甲床发绀等。

四、慢性呼吸衰竭的检查诊断

在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检查中,可采取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痰液检查等方法。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吸入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在6 0 m m h g以下,动脉血co2分压在50mmhg以上,判定为Ⅱ型呼吸衰竭。而单纯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时,可确诊为Ⅰ呼吸衰竭。

(1)采用痰涂片及细菌培养检查,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2)肺功能检查。通过对患者的肺功能检查,能及时了解患者的肺通气状态及换气状态,在检查期间,第一秒的呼气量是否关键,这样能对患者的气道阻塞情况进行评估。(3)胸部CT检查对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可以判断患者肺气肿的严重正度,且判断是否有肺大泡形成,是否出现肺部感染等。(4)动脉血气分析检查。通过该检查手段,能根据动脉血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来评估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慢性呼吸衰竭一般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继发出现,因此,可根据患者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五、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预防

对慢性呼吸衰竭,对原发病要注重积极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应服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将诱因去除。确保通气量及呼吸道顺畅,使用祛痰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等,如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磷酸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如有必要,可以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对患者低氧血症加以纠正,用过鼻罩吸氧,对合并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意识障碍、肺性脑病的患者,要及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使低氧血症得到改善。此外,还要注重对心力衰竭、心率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纠正和治疗。在疾病预防方面,应注意减少能量消耗,清除支气管分泌物,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接触支气管痉挛,以减少能量消耗。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摄入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糖分等。还应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编辑:迟昊 XuDaPing123@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