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从任正非看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太欣赏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这是苏轼在《墨君堂记》里的一句话,他是借竹来形容君子的风骨,意思是在群体中而不依靠谁,在独自一人时也没有恐惧害怕。
在中国企业界,任正非就是这样一个人。
华为创建于1987年,那时候正是民营企业野蛮生长的时期,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那一代的企业老板是什么风气,他们喜欢结交关系,比如成立这个会、那个会,或者结成什么圈子之类。
总而言之,大家都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在一起一边赚钱一边交朋友,再正常不过。
但任正非基本做到了与这些绝缘,他从不加入什么“会”,也不混什么圈子。
其实,从很多年前开始,任正非就与众不同,在回忆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任正非曾表示他在走向社会后,“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已过了不惑之年”。
所以任正非从年轻时候就颇为特立独行,或者说那时的任正非很骄傲啊,跟年轻时的我们一样,愤世嫉俗,与现实格格不入。
什么是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人脉圈子就两种,古人说得很明白,一个是“小人之交甘若醴”,一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者是讲究利益勾兑,后者是追求志同道合。
既然不屑“小人之交”,那就自然是“君子之交”,实际上,任正非也是喜欢交朋友的,国内外都有。
比如原深圳市长就曾说自己与任正非打交道,“十一年没吃过他一顿饭,我们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还有和记黄埔的原董事总经理马世民、AIG创始人柏林伯格、思科前总裁钱伯斯等人都跟任正非有交情。
另外,在华为创业早期,任正非还特意请当时国内企业界的大佬吃饭,一个是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他被誉为“中关村的里程碑式人物”;一个是联想集团的柳传志。
当时这两位就像是今天的马云,在江湖上声望很大,而任正非的事业规模和个人名声还比不上他们。柳传志与任正非同岁(1944年),段永基要小两岁,他们在见识过任正非后也不敢小觑,柳传志长袖善舞,此后与任正非一直保持联系。另外王石也曾经常跟任正非打交道,他在深圳接了不少华为的工程。
柳传志有很多圈子,可以说他在中国企业界的人脉最广,而段永基、王石等人也是朋友遍天下,但任正非为什么不加入他们的圈子呢?
任正非太忙了,他说自己的人生就是聚焦在一个窄面上,心无旁骛,每天考虑的就是企业经营和管理。为了不分心,他连华为董事长的位子都让了出去。
就是请柳传志、段永基吃饭,任正非也是咨询民营企业股权改造的事,从结果来看,华为跟其他企业走的道路不同,任正非的思想也跟其他企业老板不同频。
因为大家都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害怕吃亏,不是求利就是求名,而任正非真正看淡名利,他不想出名,在华为名震江湖后(20年前就是民营电子百强第一),也是能不露面就不露面。他也不图利,华为的股份他只留百分之一左右,他追求的是华为的事业持续成功。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任正非的“群居不倚”,他根本不在意什么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道。
更让人佩服的是“独立不惧”,任正非的勇敢、气魄是惊人的,相信大家这两年都见识到了,压力越大,任正非越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其实任正非也不是因为华为强大了才如此,在华为还很弱小的时候,任正非就开始计划华为出海了,他想要华为到美国“潇洒走一回”。
从香港开始试水,然后俄罗斯、东南亚、非洲、欧洲、美洲,华为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真正是出生入死,才打响了华为的品牌。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人还把国外当天堂一样,做生意一说是国外,声音都弱三分(现在这样人也很多),国内国外都不敢信中国会有硬实力的产品品牌,但华为就是义无反顾地走出去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强大勇气和实力的,要知道华为是做通信产品,这个领域需要有技术含量,要有售前和售后,牵扯复杂的供应链,难度很大,而华为硬是在国外市场站稳了脚跟。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华为仍然是中国企业当中真正走向全球化的跨国公司。
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两者都是强调自己的根本。
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做人做事,一定要能“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只要人格修养做到了“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你就会从容不迫,因为你看得清,分得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有定力,有办法。
而我们很多人的弱点和破绽就是渴望融入群体,希望有个依靠,在人群中寻找安全感,在独处时候又害怕孤独,很难做到不忮不求。所以,我们才要学习任正非,在思想上奋斗,在事上磨砺——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说的就是任正非这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