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忆良师
-- 感谢、感恩我们的好老师范韧庵先生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来了,每年的这一节日,人们都会想起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们,感谢、感恩。这两天,在“江宁中学67届1班班友会”微信群里,同学们回忆了当年高中语文老师范韧庵先生的高风亮节、高尚师德,他的谆谆教导使大家受益终身。今年已是104岁高寿的范先生,是沪上兼擅诗词、书法、绘画的“三绝”画家,也是著作等身的大师,更是我们处世的楷模、永远的好老师。谨将微信群里同学们对范先生的思念和感谢、感恩,记录于此,这也是班友会的一次线上聚会。
再过十来天,又到教师节了。网上查阅今年已一百零四岁高寿的范韧庵老师的资料,见了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照片,为先生身心所具备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气度所拜伏。有幸高中阶段在范老师课上聆听了他的谆谆教诲。
这是一位面目慈祥,语调温和的智者,脸上永远带着几分微笑,待人永远保持着几分矜持,语速永远不紧不慢,言谈永远讲究修辞。作文分析课上,先生既没将那些语文功底好的同学之习作在朗读后捧上天,也没将某些引人发笑的习作予以批评嘲笑,除了褒扬,便是鼓励。记得那天课上,在读了几篇同学习作之后,先生拿起一本施姓同学的作文簿准备阅读。那是一首诗:“看,前面是什么?啊,雷锋出现了……”话音刚落,即刻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前仰后翻的:这也算诗吗?我观察到了,除了施同学外,课堂上唯一没笑的人是先生,他手执作文簿,慢步踱向已尴尬无比的施同学课桌边,轻抚他肩膀,等笑声平复,说,大家不必笑,诗歌以这样开篇当然有待商榷,但后面还是写得很好的,容我读下去……诗歌的体裁很多……大家要勇于创作……具体还讲了什么已记不起来了,反正施同学的这首著名诗篇,让全班五十几位同学在五十几年之后就象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样,字字句句给牢牢记住了。
范老师现在是书法领域中著名的大家,有着许多书画艺术专著。当时我们读书时先生在沪上还不怎么出名,其实就是很出名我们当学生的也不知道,因为先生为人一向洁身自好,为人低调,从无见他在同学面前说自已是沈尹默先生的学生,比起当下善于沽名钓誉包装自已的什么家们,简直有云泥之别。只觉得先生字写得好,贝联珠贯,一丝不苟。黑板上从没见到他写潦草字,有时在黑板上写字时,下课铃响了,他仍然保持匀速地认认真真写完最后一个字。总觉得先生的粉笔字中透着几分毛笔楷书之韵。
先生精於古代文学,说是老学究一点也不为过。有同学问,为什么古人读文章时要摇头晃脑,先生解说,一,这些文人,尤其是私塾里的老先生,是真的为文章的精彩而陶醉;二,过去文章不用标点,哪里应该开始,哪里应该停顿,只有通过肢体语言作为对理解的辅助。于是我知道了,当时小学生摇头晃脑念书,原来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捣浆糊。先生精通文言文,对几个平时喜爱古典文学的同学常有单独的交流与指点。记得先生对韓愈柳宗元反对骈体文一事表示过不满,说骈体文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对仗都是严丝密缝,无可挑剔的。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文之瑰宝。韓柳为复兴儒学推行古文将骈体文打入了谷底,尘封起来,虽与欧阳修、苏轼等人打造了唐宋八大家的豪华阵营,但诸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等等佳句再也难觅了。
此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课前,先生介绍了作者之人物背景,讲得很详尽,面面俱到,如数家珍,那时我有此一闪念,即,他姓范,先生也姓范,是祖上吧?但因先生只字未提及,便当一风吹过。后来从网上查到,先生原来是范文正公的二十九世孙,不由我更肃然起敬,不是敬先生是名门望族,而是敬先生与世不争,谨慎低调的高尚品格。大伽高晓松为了显露他与众不同,常以他外公当年怎么怎么的说事,闻之不羞吗?上辈优秀,关你屁事?常拿来显摆,殊不知更会显得自己没出息?
张鸜对一百零四岁高寿的范韧庵老师的回忆讲得实在是好,真切感人,带我们还原到过去的课堂上,甚至某节作文分析课的细节都那么唯妙唯肖。让我们难忘面目慈祥、语调温和的范先生,许多情节重现如初。我们这一生中共同拥有这样一位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老师是我们的大幸。祝范老师幸福健康!
自当上二个男孩的外婆之后,生活便是一片忙碌。尤其是今年的疫情,硅谷这里至今还未过去,保姆无法来上班,家里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甚至都顾不上读微信群。今天打开我们的班友群,看到较为详细的我们范老师的介绍,尤其是张鸜的回忆文章,形象和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范老师谦和的民国文人风范。可惜当时我们还太年轻,知识积累少,虽有幸范老师教我们,却很有点“有眼不识泰山”,现在想想当时未曾好好向范老师请教,令人扼腕。
从小识游泳,记得那一年暑假,和高我们一届的女同学佩佩每天在我们学校对面,好像是第一工人体育场游泳池当教练。有一次范老师出一个作文题《浪花处处》,泳池虽小却也与“浪花”多少粘上一点边,于是自己牵强附会地乱扯一通,结果却也得到范老师的鼓励,事情虽小,记忆是如此清晰,甚至还能回忆起老师的音容笑貌。王云飞自退休后旅游,摄影,并笔耕不缀,是知性的享受退休生活的典范,令人佩服。张鸜有很好的文采,且观察细致入微,如果不多写一些回忆文章,有点可惜了。我现在生活忙碌而琐碎,虽说自己觉得有十个以上的故事素材值得写,但却静不下心来,有点望洋兴叹的感觉。
非常赞同徐昭英同学给张鸜同学的建议,期待张同学的后续文章!
@徐昭英,待当外婆的幸福地忙碌一段时间,歇下来回国再聚。
@黄惠之,非常期待。老同学聚会温馨,快乐,是我们大家退休生活的一件乐事。因为老同学见面能让我们短暂重温青春年代,各自记忆中的趣事被提起,真是让人高兴。
@张鸜,回忆当年尽管上的是普通高中,但不乏低调而有内涵的良师,那时我也很呆萌,盼着他板书,好模仿他的字。范先生是以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这代人。
记得高中时有一次到范老师家拜访。他家在武定路上一个弄堂里,位于常德路以东,西康路以西。他将我等迎进书房,只见书桌上摊着几张刚书写的小楷。言谈间得知他正在编一本小楷字帖,同去的一位同学说回去也要好好练写小楷。范老师摇摇头笑道:书法应该先练大楷,第一步要写好楷体,然后逐步发展。可惜学校当时没开书法课,我们也浑然不知范老师的名声,看了张鸜的介绍,才得知当年我们曾在名师堂下,怪不得那年会目睹他的小楷字帖之真迹。
记得范先生给自己的家题款“冰垢居”。幽默的学者!
@黄惠之,总感到那时读书的氛围很好,同学个个勤奋向上,范老师要求大家开扩视野,多看看课外读物,于是好多同学纷纷响应。个人感觉,最积极的应数吕平,其才智敏捷,聪明过人,基礎扎实,有着很好的文学天赋,我前文中所提及被范老师慧眼识中的优秀作文,他占了不少。一些不知从那儿冒出来的书,今天这位同学刚到手,已经有下一位同学来预约,约定一二天后来取书,真是人人争先,唯恐落伍。所看之书,以散文为多,我就曾从吕平那儿传到手几本,记得一本是秦牧的散文集《花城》,还有一本是《欧行书简》,殷沅和余文文都很爱好文学,我们之间便经常互相交换课外读物来看。正如范老师常说的,开卷有益,多读多写肯定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践的结果,眼界放宽了,词汇丰富了,语句生动了,笔下生风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先生教诲。
我刚才到范老师家去看望了他老人家。因这几年多次打电话都无法接通,不知道范先生的情况如何,也未曾贸然前往。今天下午我先到居委会了解一下,得知未曾搬迁,再和居委会干部一起上门。
范老师目前仍由原来的阿姨照顾,每天做好三顿饭喂他。据阿姨说,现在身体没有大的毛病,耳朵能听见,但是一直不说话,我去看他,他一直低着头。阿姨每天帮他坐起、翻身、擦洗身体。
女儿女婿多年来一直不来看望他,打电话也不接。退管会、文史馆也没有更多的关心,因为户口所在地是静安区,所以居委会只是保持一定的联系和上门看望。
以下是我在百度上看到的范老师的最新影像,好像是今年4月28日拍摄的。
周绍铭:
徐昭英提到江宁中学对面的游泳池大概是当年胶州路小学北面围墙里面的小游泳池,现在拆了,盖一圈矮房子了。
曾记否,某节语文课上,范老师用古读腔朗诵《岳阳楼记》,优扬顿挫,铿锵有力,至今难以忘怀!
绍铭亲自前往范府探望范老师,让我们得知了他的现况,辛苦了,谢谢!范老师已是百岁老人了,他的健康幸福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真诚愿望。王云飞那段范老师最新视频里,看望他的,是他的嫡传弟子李志贤,曾在朶云轩文物拍卖公司任职,也是沪上知名书法家。
三、范先生的部分绘画作品
四、范先生的部分专著
(云飞汇编于2020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