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伏击日军陈赓妙算神头岭
1938年3月3日,陈赓率386旅决定在神头岭伏击日军。
在查看地形时,陈赓发现实地跟地图上大不一样。图上显示公路在沟底,公路两边有山梁,可实地是公路不在沟底而在山梁上,山梁宽一二百米,路的两边没有任何隐蔽物,仅有一些国民党军队残留的破旧工事。看到这一切,有的同志心里发急,心想,这样的地形不利于打伏击呀!只见陈赓一个人低着头,在那些废弃的工事边走来走去,细细打量,认真地记录着什么,时不时地皱起眉头凝望远方。
在战前会议上,陈赓说:“我看,这一仗还要在神头岭打。 ”他接着说,“一般来看,神头岭确实不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我们这样认为,敌人肯定也会这样认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就会麻痹,这正是我们出其不意地伏击敌人的好地方。当然,打伏击嘛,要是有隐蔽接敌的地形那是最好,虽然那儿没有这些,但有国民党军队给我们留下的破旧工事,近的离公路几十米,最远也不过100来米,鬼子对这些东西早已司空见惯了,如果我们把部队提前隐蔽到工事里,敌人有可能发现不了。山梁狭窄,不利于我军展开,也不利于敌人展开。 ”
陈赓转身问772团团长叶成焕:“如果把你的二营放在申家山,战斗打响以后,40分钟之内能不能冲到公路上来? ”只见叶团长胸脯一拍,大声说:“没问题!要不了40分钟,半个钟头就够了! ”
听到这里大家心里都明白了,陈旅长的部署是:利用破旧工事在公路一侧设伏,战斗打响以后再让二营快速运动,绕过大沟,从另一侧攻击敌人,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把鬼子堵在狭长的公路上,痛打猛揍。这时,细心的陈赓又想到另一个问题,潞城的日军有3000多人,如果倾巢而出,我们“啃下来”的难度太大,说不定还会使自己陷入被动,便转身对叶成焕说:“你马上派一个连,绕到潞城去开展游击,以分散鬼子的兵力。 ”
3月16日凌晨,担任“钓鱼”任务的769团开始对黎城发起攻击。同时,陈赓率领386旅主力进驻神头岭,埋伏在路边的工事内。上午8时,1500多名日军到达微子镇。陈赓得知这一消息,知道那个游击连显威风了,要不然,敌人不会只来这么多。 8时半,日军到了神头村前,突然停了下来,派一支骑兵小分队沿一条放羊小路向772团一营的预伏阵地走去。 20米、15米、8米……好险!
鬼子的马蹄在快要踩到战士们头上的时候停了下来,潜伏部队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空气也好像凝固了一样。然而,正像战前陈旅长预想的那样,鬼子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远方的申家山,对脚下的“情况”连看都没有看一眼。鬼子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会在他们的“蹄子底下”打伏击。日军未见异常,便大摇大摆地继续前进。
9时半,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陈赓发出攻击命令。刹那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喷发的火山,386旅的3个团从三面向敌人发起了攻击,手榴弹雨点般地落在了日军头上。打这样的伏击战炮兵最过瘾。炮兵跟步兵都在废弃的工事里,能直接看到敌人炸死的惨状,炮手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越发打得准。
此时,日军方知上当,但公路狭窄根本施展不开,呼喊声、马叫声乱作一团。一名日军少佐抽出军刀指挥反抗,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他的身边,“轰”的一声炸出一团血雨。日军有的趴在地上进行还击,有的滚进水沟里掩身,有的以死马为掩体进行顽抗,有的则被吓破了胆。
当日军伤亡过半时,我386旅的勇士们高喊着冲了上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日军大部分成了刀下鬼。一小股日军向西逃窜,逃到神头村后,利用民房和窑洞进行顽抗,想固守待援。陈赓发现后,命令紧靠村子的一个排:“立刻把村子夺回来! ”
这个排是蒲达义率领的,向来以勇猛善战而威名远扬,这一次他们同样也没有辜负旅长的期望。他们用机枪火力作掩护,一个班从正面攻,两个班从侧面攻,一个猛冲,连续攻占两幢民房,以伤亡5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十几个日军,硬是把日军赶出了村子。散落在旷野的日军像受了惊的羊群,四处逃散。11时半,除100多个日军逃回潞城之外,1400多名日军被消灭,还有8人被俘虏,我军缴获长短枪550余支。第386旅伤亡240余人。
神头岭伏击战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广阳伏击战后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日本随军记者也不得不称此战是八路军第129师的“典型游击战术”。刘伯承对神头岭的伏击战术作了精辟的分析:“这次采用"吸打敌援"的战术。袭击黎城驻守之敌,以吸引涉县、潞城两地敌人来援,在必经之路东、西黄须和神头岭予以伏击。袭击是手段,伏击才是目的。 ”
据《解放军报》
请作者在稿件见报后速与本版编辑联络,以领取稿酬。
联系电话:024-226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