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鹤湖新居游记

“唐宋隐居”让我疯狂了一段日子,当得知是一食肆时,惆怅了一阵。现在看到“瑞合客家民俗街”,心里又腾起一阵欣喜。

老杨也是喜欢寻古迹的人,看到古雅的牌坊,喜欢得不得了,嚷着要我往前走。看看有什么特色的景点。

瑞合民俗街牌坊

行至瑞合客家民俗街尽头是另一条马路,不断有车辆驶过,对面右边有一处夯土墙体的建筑,三层楼房高的角楼,檐壁为尖型,青砖白灰勾缝,连接角楼的夯体墙壁一道往右边延伸,一道往我们面前伸延。角楼的墙壁,原抹灰褪落,裸露出夯土墙一层层夯墙时的痕迹。墙壁有许多像小葫芦形状的小孔洞,这些小葫芦孔洞是凿在一块方形的青石块中间。这样的葫芦小孔洞是射击孔,也是瞭望孔。

鹤湖新居的角楼

走过马路,看到有“客家民俗博物馆”的招牌。兜了一圈,找到博物馆的入口处,立着一个有印着“鹤湖新居”字样的牌匾。看入口处的简介,才知道是一座客家围屋宅第。

准备推开小铁栅门进去,入口处保安告诉我们:十点开门。

看时间是上午九点四十分,到附近找了一家早餐店吃了早餐,往博物馆的入口处走回,白花花的阳光,把马路烤得像煎板,走在马路上,总感觉是蒸炉房里。

入口处,保安拦着我和老杨,叫我们到对面的几个贴着二维码的木牌扫码。他告诉我:要拿身份证出来,里面要登记身份证的。他还告诉我们:从中间那个门进去。

拴马桩

从入口处进来,面前是一棵繁茂的大榕树,像一把打来的巨型太阳伞。树底下有四条竖立着的青石条,高度有一米四左右,上下有两个小洞,估计是拴马桩。榕树旁边是一个半圆形的水塘,周围有拦杆围起来,对面的水塘边也有一棵大榕树。

月池

鹤湖新居有三个门,门口大广场铺垫着青石块,墙裙下有暗排水沟,排水沟顶铺着青石板。

从中间的门进去,对面墙有一个木牌匾,左右有两个门,屋底是方块防潮地板砖,这些地板砖有年月了,表面给鞋底蹭磨得光滑了。

从右边的门进去,有工作人员守着门口,拿出身份证登记,留下电话号码,就可以进入一个小厅堂,后面是一个大门,门顶是半圆形,出了小厅堂的大门,豁然开朗,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外面是长方形的大天井,大天井的地面夯土面,坚硬平整。

正面是罗氏祖堂,也是祠堂。祠堂门口有个小走廊,门顶挂着“大夫第”的木匾牌。门框和门槛都是镶嵌着青石条,门口左下方有个小洞,老杨说,估计是狗洞。问了工作人员,证实老杨是对的。

两旁的墙壁挂着两排黑白照片,应该是先祖贤人的头像。

老杨指着身后刚进来的小厅堂门顶上方的“聚祖于斯”问工作人员是什么意思,我回身看,进来的门半圆顶上有“聚祖于斯”四字,上面的造型像一个小牌坊。工作人员说:大概是说,客家人的族人聚集于这里居住吧。老杨盯了半晌那四个字,沉思了一会对工作人员说:你这解释有些道理,但不完全对。

“聚祖于斯”牌坊下面的墙壁,贴着一块棕色牌子,上面“下天街”,我和老杨猜测,可能是指这个大天井。

下天街前面的房屋,门框门槛都一样嵌着青石条,在一个门顶有“以农为本”的门进去,里面是铺着防潮红色地板砖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一个长方形小天井。天井另一边是一道门。门洞之外是通道和小天井,相连相通的小天井和小厅堂有七八间。

这些小厅堂,收集的是龙岗客家人农事所用工具,有犁、耙、锄头,翻柜、脱谷机、水车、石臼、石锥等等。

从尽头的廊房小天井的门出来,是下天街的北横屋,穿过一个走廊,面前的是一个长廊,两边是两排瓦房,是客家人家风展厅。长廊叫北廊。

右边是夯土硬底通道,宽大约有六米左右,通道的右边是夯土高墙,墙上有一些射击孔。一边有明沟排水,另一边是连续并排三行的瓦房,每排房子前面都有小巷,共有四条巷子。

通道叫侧大街,尽头是一处堂廊,堂廊右侧有门进去,左侧是一巷。进入堂廊,左边有门进去,有一正方形小天井,小天井的南面有扇门,门口是一巷。北面有一扇窗,是蠡壳镶嵌在上截窗屏中。

走过堂廊,出现面前的是一处庭院,叫后院。

堂廊门口有一棵枝叶茂盛的龙眼树,结了一树沉甸甸的龙眼。右侧是两间瓦寮,里面收集了古老的榨糖机。瓦寮侧面是几棵绿荫婆裟的龙眼树。

天井左侧是一排瓦房,是龙舟展示厅。后排的瓦房,是榨油作坊。

天井西侧是两处起居室,一个正方形天井,天井两侧是两间廊房,一间是厨房兼饭堂,另一间是杂物房,厅堂左右侧各两间卧室。罗秋航的故居就在这里,他的厅堂右侧是书房。天井里挂着罗秋航的简介和照片。

罗秋航故居门口往南,又是一处堂廊,堂廊有一个正方形天井,出去外面是另一个庭院。墙上有标示牌,此庭院叫侧院,西边是一排瓦房,中间有两栋瓦檐房子,有一栋房子的侧面,用青石条做成栏杆围着一口四方水井。侧院的南面,跟北廊的建筑物对称。

侧院有一道堂廊与上天街连通,上天街在祠堂后,是一个大天井,面积比下天街大。上天街上横房有药店、服装成衣店、学堂、手工作坊等等,有龙岗墟市之称。

祠堂周围纵横交错的堂廊、廊房、天井,其中分为横屋一天街、二天街、三天街、四天街。一横屋一天街、二天街在祠堂的左边,横屋三、四天街在右边。

四天街的堂廊展厅,收藏着一批福宁桥碑。有抗日英雄事迹展示厅。

和老杨两个人,花了一个小时左右,才走遍了这座客家围屋。出去时,在入口处拿了一份《鹤湖新居导览图》,打开来细看,鹤湖新居为梯形,以祠堂中轴分开,两边的建筑物都是对称的。

只是粗略游了一圈,至于什么感想,对客家文化不熟,就不便写其它游后感想,写下一些文字作为记录,方便以后查阅。

庚子年六月初三日记于深圳龙岗康铂酒店

六月初四日晚整理

以下文字来自《鹤湖新居导览图》

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

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家族宅第,主体建成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资料)

鹤湖新居门口月池两边古榕树,有栓马石桩。

据介绍,鹤湖新居由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组合成。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围屋面宽166米,后宽116米,进深104米,由内外两围环围套而成,内围平面呈方形,外围似梯形,内外围各有四角瞭望楼,共有房间300多间。围屋以祠堂为中心,角楼、望楼、厅堂、天井、廊房等建筑互通,有“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资料)

附图(阿哥原创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