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光电院参加“第31届空间技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
6月3日-10日,中科院光电院气球中心杨燕初副研究员、聂营高工、刘强副研究员和祝榕辰博士赴日本参加第31届ISTS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ISTS)。日本航空宇宙学会(Japan Society for Aeronautical and Space Sciences,JSASS)2017年度空间技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ISTS)在日本爱媛县松山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国和组织的100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开展了超过1000余场交流活动。
日本航空宇宙学会成立于1934年,学会宗旨是:发表有关航空航天的学术论文,交流知识,提供情报资料,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研究发展。主要出版物有《日本航空宇宙学会志》。学会与14个国家的31个航空宇航领域的学会保持合作,现有会员3900多名,100多家公司赞助,设有火箭、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卫星技术、飞行维护、宇宙航行、浮空器技术等15个专业委员会,可为各次会议提供多领域的前沿信息。
ISTS会议是在日本举办的空间科学领域高水准的国际会议。ISTS提供了一个分享空间科学与技术等最新研究进展与促进空间方面合作的平台。本届ISTS会议历时7天,主题是“开启空间探索的新纪元”,会议包括3个特殊专项,20个学科分会,学生专场以及墙报展示。涉及空间科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探空火箭与气球”、“材料与结构”、“流体力学与空气热力学”、“热控制”等分会与本单位研究内容密切相关。
为了最有效地利用参会机会,吸收与科研任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会议期间重点听取了探空火箭与气球,流体力学与空气热力学,热控制的学术报告。
听取了探空火箭与气球分会的18个学术报告,包括“利用探空火箭和气球的天体物理”专题,“探空火箭和科学气球工程系统”专题,“利用探空火箭的大气科学”专题,“下一代气球和载荷系统”专题。其中,杨燕初博士受邀担任“下一代气球和载荷系统”专题的主持人。
听取了流体力学与空气热力学分会的5个报告,包括低雷诺数条件下的螺旋桨设计、三角翼前缘流动现象影响研究等。
听取了热控制分会的8个报告,包括回路热管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热电模块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卫星热控制设计等。
会议期间,杨燕初博士应邀担任“next generation balloon and payload system”专题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各参会专家现场宣讲及报告讨论。此外,杨燕初还做了“Study of designing for combined shape balloon in stratosphere”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组合式浮空器设计方法以及飞行机理,介绍了针对此构形浮空器开展的超压特性研究,组合式构形囊体的超压应对措施,以及超压特性与副气囊和温度变化的对应关系等内容。
聂营在“aerodynamics”专题作了“Aero-elastic analysis for the high altitude propeller”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高空飞艇螺旋桨气弹研究,介绍了高空螺旋桨的气动分析、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以及由气动力引起的气弹分析。
刘强在“thermal control”专题作了“A multi-nodes model for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stratospheric airship”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飞艇热研究,介绍了一种多节点的飞艇热特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飞艇热特模型,开发了相应仿真程序,介绍了飞艇的基本热特性及空速、太阳能电池面积和隔热材料厚度对飞艇热特性的影响规律。
祝榕辰在“next generation balloon and payload system” 专题作了“Design and ground test of a 6 meters pumpkin super-pressure balloon”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6米缩比超压气球的地面试验,介绍了超压气球的基本原理、设计加工方法、地面试验情况以及试验结论。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加强了对外的交流深度,同时也扩大了气球中心自身的宣传力度,为后续相关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浮空器主题商店(点击进入),浮空器相关经典书籍火热销售中,所有商品买一送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