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秀才壁》宋·陈造

​题赵秀才壁  宋·陈造

日日危亭凭曲栏, 几层苍翠拥烟鬟。

      连朝策马冲云去, 尽是亭中望处山。

​注释
①赵秀才: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②日日:每天。 危亭:高亭
​③几层:一层又一层。 拥:簇拥着。
​④连朝:接连几天。 策马:鞭打着马。

​译文
​每天我都在高亭上,倚着曲折的栏干。看见重重迭迭山峦,簇拥青翠的云烟。
​​一连几个清晨,我冲向云烟探求究竟。原来座座峰峦,都是亭子里看过的山!

​赏析1
​    这首诗描写崎岖山路羁旅的经历和感受,其中交织着对时事的感怀。全诗借景抒情,辞简意深。

前两句着重写景。“日日危亭凭曲栏,几层苍翠拥烟鬟。”每天都登临高高的山亭凭栏放眼远眺,只见重重苍山被雾霭缭绕,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景色迷离。“日日”点明时间,“危亭”“曲栏”写出地点,“苍翠拥烟鬟”暗喻心境。一个“拥”字,用拟人手法,把苍翠群山在云雾掩映、湿润时奇幻多姿的景象写活了。给人以烟岚滴翠山光浮动的感觉。作者以直叙笔法,勾勒出一幅孤寂、迷茫、幽冷的画面。从这画面的描绘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惆怅、迷惘的感情。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连朝策马冲云去,尽是亭中望处山。”连日兼程在云雾山中策马赶路,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备尝艰辛。然而,入眼的依旧是数不完的山亭,望不断的群山。苍山远,路茫茫,何日是尽头? “冲云去”笔锋一转,以夸张手法、浪漫主义的豪迈气魄抒发了不可遏抑的远大抱负,显得十分强烈有力。“尽是” 一词反映了羁旅沉重、惶急不安的心境。但“亭中望处山”又使旅人寂苦的情怀转向了希望: 前方一个个山亭,一座座群山又迎面而来,催人继续踏上新的征程。诗句里显露出沉着、从容而宏阔的气度。末句既承接上句,又呼应首句。一方面使诗的结构更为完整,另一方面又使诗的内涵更为蕴藉。显然,作者绝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深深地寄托着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朴实而又自然地把“苍翠拥烟鬟”的郁闷心境与“策马冲云去”的壮怀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是羁旅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且也充分反映出当时苟安江左、国势日衰的南宋朝廷中爱国者的矛盾心理: 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正是本诗思想深刻之处。

  全诗情景交融。前两句是“寓情于景”,后两句却是“移情于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诗景中有情,情景相生,情景合一的特点。细加明嚼,韵味良多,使人有想望不尽之意。

​  陈诗写诗人在高高的亭子里长久地看山中的美景,生出无限向往之情,于是连日策马奔驰冲到山中,去看他在亭子里看到过的山。可见其心情之急切,迫切渴望融入大自然的美景当中。

​赏析2

前两句写远景。天天立在亭子里凭栏看山.已暗示远山实在太美,百看不厌。"几层苍翠拥烟鬟",实写远望中的山景:那苍翠的群山,望了一层,又望一层,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远,山峰被飘渺的云烟笼罩,好像美人头上的髻鬟。

写远望群山的诗比较常见,因而前两句虽然写得好,但并不新颖。读完前两句,总以为作者要继续描写远望中的山景,或者发表议论了:却出人意料,用后两句写出门游山,写游山,当然要写身历其境的感受。为读者展示若干迷人的自然景观。一般的游山诗,也都是这么写的。然而陈造却以"尽是亭中望处山"收尾,没有作任何具体描绘,却为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闸门。"亭中望"唤回首甸,"日日"在"亭中"凭栏望,越望越感到山景变幻无穷,引起了入山探胜的念头。"尽是亭中望处山"又唤回第二句,亭中望山的远景是"几层苍翠拥烟鬟",亲入深山,移步换形的近景必然更引人入胜。从望山到遍游"望处山"。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用第三句"连朝策马冲云去"表现的。"连朝",等于"接连好几天"。"策马",就是用鞭子打马,让它快跑。"冲云去",与第二句"烟鬟"相应。表明正在冲云破雾,穷幽揽胜。"策马冲云"游了好多天,游"尽"了"亭中望处山"。则"望处山"就不仅是远望中所见的"几层苍翠".而是千峰竞秀,万壑争奇,愈游愈美,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可说是语浅意新,情深景美。第一句人手极自然,每天都在高高的亭子凭着曲折的栏干,"日日"是久而不厌,"危亭"是高处立脚,不明说眺望而逗出了下句。"几层苍翠拥烟鬟",真是一幅气韵生动的重峦拥翠图。"几层"是山水画构图里的深远法,山后有山,山上有山,一层深进一层,叠见重出,望不穿,猜不透。更加上"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座座峰峦时常被缥渺的云烟簇拥着,仿佛是美人的髻鬟,云烟又不时地流动着,变幻着,更使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仅这两句,山之可爱和人爱此山之情,已跃然纸上,似乎无可再说的了。这两句固然好,但还不能有力地打动人心,因为前人诗中,已多有此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三四句真正显出了宋代诗人的手段。如此好山,他并不以日日凭栏眺望为满足,硬是要脚踏实地,深入进去,寻幽探胜,穷尽此山美妙难测的奥秘。"连朝策马冲云去",一朝不能穷尽而至于连朝,则山中境界的幽远,处处令人流连可知;"策马冲云",见得兴致勃勃,心情轻快。这连朝冲云而去的山,却又并非他处,依然是天天在亭子山看熟了的山呵。先起济胜之情,复有济胜之具,更增济胜之情,由虚而实,又由实返虚,似说尽而实未说尽,似刻露而意趣横生,益见山景之美不可尽,爱山之情不能已。

阅读理解
​1.白云岭   范成大
路入千峰一线通,陆离长剑立天风。
五年领客题诗处,正在孤云乱石中。

题赵秀才壁   陈造
日日危亭凭曲栏,几层苍翠拥烟鬟。
连朝策马冲云去,尽是亭中望处山。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该修辞手法在两首诗中分别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比喻。范诗把山比喻为长长的剑,写出了山峭拔(或“高而笔直陡峭”)的特点。  陈诗用“烟鬟”比喻山上的云烟,写出了山被云烟缭绕(或“簇拥”)的特点。
 
(2)有人认为陈造抒发的对自然美的喜爱之情比范成大的强烈,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作分析说明。
     同意。陈诗写诗人在高高的亭子里长久地看山中的美景,生出无限向往之情,于是连日策马奔驰冲到山中,去看他在亭子里看到过的山。可见其心情之急切,迫切渴望融入大自然的美景当中。而范诗则冷静地指出,往年带着友人游玩时题写诗的地方正在这山中。“天风”“孤云”“乱石”给人苍凉之感。
     不同意。陈诗的感情单纯直接,喜欢山就天天看,并急切地冲到山里去看。而范诗中“五年领客题诗处”,以再游此山的时间间隔之长和留下的“题诗”极言诗人对白云岭的深厚感情。且范诗以“长剑”为喻,以“孤云”“乱石”等意象,表达的感情更深邃苍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