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教育分享文:奥运我们更together了吗?
1、升学教育:奥运我们更together了吗?
大家都知道这次奥运口号加了一个together,中文翻译就在“更快、更高、更强”后加了一个“更团结”。
回顾这两个星期的文章、评论,翻翻那些热帖,我一直在想:
我们更团结了吗?
我们是交到了更多朋友,还是参与了更多吵架?我们可以深聊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或者我们问问小朋友,奥运带来了哪些启示?
有乐观,也有……不那么乐观。
2、乐观,真的是我们的运动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自信与自豪。
首金、举重、跳水、体操、游泳、乒乓、短跑……传统强势项目依然强势,本来不强势的也有了突破,如果我没记错,除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从来没在金牌榜上位居榜首,上次里约奥运会还是第三——
但这次,现在是最后一天的比赛日,居然是第一。
国旗一场又一场升起,国歌一次又一次响起,而且每一块奖牌都拿得坦坦荡荡、干干净净。
偶像市场上苦小鲜肉久矣。多亏奥运,让举重老将终于拿到了商业代言,让00后小将鼓励着同龄人奔向运动场——这个迟到了一年的奥运会,给下一代找到了更多力与美的榜样。
我不喜欢“唯金牌论”,但认可“金牌论”。就像我不喜欢“唯分数论”,但认可“分数论”一样。
冠军多多,当然喜悦就多多。大家找不到词,翻来覆去就“牛X”“YYDS”,也挺开心。
3、不怎么乐观,怎么说呢。
你看,我之所以写奥运不多,就是因为写得一多,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来骂的就会越来越多。
还记得那篇“看见阳间面”吧,大概的意思是,这届奥运会在组织上有一些值得学习的细节,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下。
事实上,其他平台也会抓取我公众号的文章,但评论我基本不敢看。举一个还算客气礼貌的吧:
如果平台给我这篇文章推荐流量,估计会有一大批“小编精日!小编怎么不说日本鬼子跳马跨出去还得金牌呢!”,而且很可能成为主流评论。
坦白说,去看公域平台的评论,和走进汉字垃圾场差不多。运动员都在握手拥抱互致敬意了,网友还在破口大骂你死我活。更让人挠头的是,不少媒体兴高采烈地参与到了“点火”过程中,有时候是通过照片漫画丑化对手,有时候是截几个没有上下文的短视频,有时候是铺满感叹号,有时候干脆个人下场带一波舆情。
例如首金的风波,源头也在那里。有时候我也庆幸,得亏小姑娘得了金牌,才避免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厄。
顺便说句可能遭骂的:
短视频平台里有好几个爹妈带着孩子恶搞伊藤发球的,让孩子在人中贴着胡子在马桶上模仿人家跳马的,点赞都数十万计——我个人不喜欢这俩运动员的比赛风格,但对这样的“创意”,我个人同样不喜欢。
4、和不太在乎together的网友相比,运动员其实是很在意together。
我们的泳池王者张雨霏,有一个“非金牌”的高光时刻:在4X100米结束后,她等着日本队的采访结束,和池江璃花子拥抱,约定“明年亚运会见”。
为什么有这个拥抱?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去查查这个故事。
如果我们足够留意体操、跳水、田径这样的赛场,就会看到许许多多跨越国界的致意:
当一个国家的体操运动员完成动作后,几乎每个经过的运动员都会和他击掌、击拳;我们的女子跳马完成冠军一跳时,旁观的美国选手也在惊叹鼓掌;我们的跳水天才一路满分夺冠时,其他国家的教练使劲蹭过来要表达祝贺;
羽毛球比赛丢了几个夺冠战,当对方哭得不能自制时,明明是败方的我们却笑着拉起对方;当瑞典跳高名将在挑战世界纪录时,其他被淘汰的选手都在为他打着跑步节拍……
每个运动员都知道在此刻相聚是多么艰难。这场迟来的竞技本身,就值得珍惜。
这也是奥运。一个可能不如胜利那么瞩目,但也值得和孩子说的奥运。
5、最后再说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小细节吧。
我还记得乒乓女子单打的颁奖仪式。
陈梦招呼孙颖莎和伊藤一起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合影。孙颖莎站了上去,伊藤犹豫了一下下后,朝冠军领奖台走了一步。
但因为犹豫了这一下下,孙颖莎有些尴尬,就又退回了第二名的领奖台。伊藤一看,也赶紧退回了第三名的领奖台。
网上立即有人骂:这个妖孽怎么好意思站过去!
陈梦只能又招呼了一次。
陈梦
离场的时候,因为工作人员的引导比较业余,运动员不知道该沿着怎样的路线走,伊藤和工作人员有一个非常简短的对话,带着走了一小段,大家又一起在领奖台前完成了合影。
她在这个运动项目上扮演了我们的“反派”,有些举动可能也略显幼稚,但她终究不是真的反派。
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个人,都热爱着这项运动。
和我们一样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