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连队的那些日子(一)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我在连队的那些日子(一)
作者:刘 进

封面里侧

目 录

前言

一、当新兵的日子

二、学开车的日子

三、当给养员的日子

四、提干的日子

五、接训新兵的日子

六、连队文化娱乐的日子

七、谈恋爱的日子

八、内调的日子

后记

2014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一团成立和上青藏线执勤六十周年。回顾汽车部队在青藏高原的六十年历程,一代代解放军官兵,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年平均摄氏零下6度,空气含氧量仅是内陆50%的恶劣气候环境的雪域高原上,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豪情壮志,住帐篷、喝雪水、吃干菜、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的坚强意志艰苦创业,以优异成绩,为西南边防的巩固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也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和优秀人才,像汽车一团的成元生、汪龙兴等英雄人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凡是在这条线上战斗过的战友们,后来不论在任何岗位,大都成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在雪域高原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最美好的年华,为自己今后奋斗的拼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刘进同志在青藏高原汽车部队的连队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这十年虽然短暂,但他把这段经历始终铭记在心头。他叙述在连队的那些日子,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青藏高原汽车兵的艰苦生活。当然,我们在五、六十年代时条件更艰苦,但我们都有一颗不怕苦、甘于奉献的心。希望当代青藏高原的战友们牢记使命,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老高原精神,为实现强军梦,用我们的忠诚和责任、生命和鲜血、辛酸和泪水、挑战生命极限,再创丰功伟绩!

二O一三年八月一日

一、前言

1969年12月,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我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省大城县南泊庄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10月,爷爷和父亲为了我的前途,商定叫我去参军。于是我乘火车到达重庆。到父亲的单位总后驻重庆办事处等待应征(当时他被“打倒”,撤职到农场劳动改造)。11月,总后驻西安办事处的青藏线汽车部队在四川巴中、通江县征兵。因青藏线当时条件艰苦,干部子女想去的较少。父亲为了叫我们到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就给我和弟弟报了名。1971年1月3日我和弟弟乘车到四川达县(现达州市)换上军装,参军入伍。

我在青藏高原近十年的军旅生涯,均在连队工作、学习和生活。十年里,我和团、营、连、排各级领导及连队的士兵们建立了深厚、纯洁的友情。时至今日,在连队战斗生活的片段和战友们的音容笑貌,仍然在脑海里时不时地涌现出来。在青藏高原度过的十年艰难岁月,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扎实的成长基础。回顾40多年的军旅生涯和成长经历,我的青年时代,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基层和艰苦环境里度过的,它使我认识到“年轻时吃苦是人生的精神财富!”每当回忆起在雪域高原上度过的岁月,心中充满了怀念与感慨……

二、当新兵的日子

当兵后第一张照片

1971年1月8日,我与弟弟同四川巴中、通江县的新兵一起在广元火车站登上运输新兵的闷罐车厢。当火车行驶到宝鸡更换行驶方向后,我的内心一阵暗喜,以为可以不去青藏高原而驶向西安,去总后驻西安办事处。但没多久到达甘肃天水后,高兴的心情又凉啦,还是要去青藏高原。火车经历四天四夜的颠簸到达甘肃柳园车站,接兵干部通知我们100名新兵将去驻地在格尔木的汽车一团。其他新兵则去驻地在敦煌的汽车七十七团。当时,我弟弟留在汽车七十七团,我在车站找弟弟,因他还有一双毛皮鞋垫在我这里,找到后把鞋垫交给他,我们就此分手了。

新兵连指导员蔚芝善

我们乘坐CA10载重汽车,一路经过敦煌、当金山、大柴旦、察尔汗盐桥。察尔汗盐桥是敦煌至格尔木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是世界上唯一用盐巴铺设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又称其为“万丈盐桥”。沿途景色虽然荒凉,但看到了骆驼和牦牛,感到很好玩儿,因在内陆只有动物园才能见到它们。三天的颠簸后,我们来到格尔木汽车一团的大院,我被分配到新兵四连一排二班,住在四营十三连的营房里。当时新兵四连的基本情况是:指导员蔚芝善(甘肃天水人),连长李荣珍(甘肃人),排长唐瑞其(湖南人),班长李向阳(吉林长春人),每个新兵班12人。有江苏、陕西、辽宁、上海和四川等地入伍的新兵,虽然方言不通,但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家很快就熟悉了。那时,第一年兵的津贴在内陆是6元,我们是9.50元(格尔木地区补助49%)。汽车一团的营房当时在格尔木地区是最好的,各连都是土坯盖的四合院。各班睡的是大通铺,高原冬季寒冷,取暖是用砖砌的炉子和火墙。烧的柴和煤砖都是连队老兵们打的,提供给我们新兵用,宿舍烧得很暖和。新兵训练虽然在严寒的冬季,团营领导经常到新兵连问寒问暖,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战友的爱护,充分体现了解放军这个大熔炉的温暖,我也就不感到自然环境的艰苦,新兵训练也觉得干劲倍增!

爷爷写的打油诗

那时爷爷的来信中附有一首打油诗:“胸怀革命志,万里去参军,如今达素(夙)愿,真真喜煞人。同志如手足,领导是亲人,学习看先烈,勿负主席恩……”我一直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1971年1月16日我写了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在当全国亿万军民以跃进的步伐跨进七十年代第二个春天大喜的日子里,在国内国外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于元月十六号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刚一到部队就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刚一跨进这所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就感受到了他的温暖和亲热,这些都是他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结果。今后我一定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苦练敌本领。以操场为战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向英雄胡业桃那样:毛主席著作学在前,改造思想走在前,重活脏活干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篇日记虽然带有浓厚的“文革”政治色彩,但它是我入伍后对部队的亲身感受和决心。

当兵写的第一篇日记

我们从四川入伍的这批新兵来得最晚,新兵训练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开始了,班长李向阳给我们开队列训练“小灶”,给我们讲解队列训练要领,凛冽的寒风向刀子一样刺在脸上,强烈的紫外线将我们年轻的脸晒出一层层黑皮。高原自然环境虽然恶劣,但各级领导和战友们的心是热的,我们的信心很足,各新兵连先后组织了政治、条令条例、队列、冲锋枪射击瞄准、手榴弹投掷等项目的学习训练。四个月的新兵训练,我们正式成为一名军人。我的训练成绩优异,新兵连给予嘉奖一次。

新兵班长李向阳

新兵训练结束了,我们就要分到各个连队去,班长李向阳要回他的老连队五营二十连,我们依依不舍。临别时,他和我们拥抱在一起,流下了难舍难分的热泪。两年后老班长李向阳退伍回长春农村老家了,至今没有音信,但我非常怀念他,因为他是我走进军营正式成为一名军人的直接领路人。(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