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我们那火红的青春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在火红的年代里,到处都是火红火红的世界:迎风飘扬的红旗,金光闪闪的红星,红彤彤的红宝书,人们手臂上的红袖章,还有铺天盖地的红色标语和激情飞扬的红卫兵小将。
红卫兵小将(后来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农村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在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用自己的火红的青春和热血,决心大干一番轰轰烈烈的火红的事业,把我们伟大祖国的农村建设成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我有幸生长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虽然我没有与我的同学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但我同样选择了另一种火红的事业:胸戴火红的大红花,身着崭新的绿色军装,跨入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从此,紧握手中的钢枪,日夜守卫在祖国的南大门,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事业是火红的,但部队的军事训练却是严格的、艰苦的。从新兵连的第一天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就成了我们这些新兵军事训练的必修课。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冰冻三尺的冬日,每天都在勤学苦练那些摸爬滚打的杀敌本领。那怕是擦破了皮,也得咬牙挺住,就算是中暑晕倒,只要苏醒过来还得继续再练;冬天训练时手足冻得裂开了口子鲜血直流,顾不上包扎也是家常便饭。而且军事训练单调、机械,每天都重复着几个简单的军事动作,一个简单的军事动作往往要练上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
几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所有的新兵全部分配到连队。在连队(航空气象台),我和另外一名新兵,又经过近半年的气象无线电报务技术的培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气象报务兵。从此以后,我们成天坐在气象楼里的收报机旁嘀嘀嗒嗒地抄收着各种天气讯号,每天抄报、训练和吃饭睡觉,三点成一线。
部队的生活不仅单调、枯燥乏味,而且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我记得我们气象台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四毛五分钱。一年到头,早餐总是半块豆腐乳或三五根浸泡在酱油缸里的包菜杆子,中、晚餐不是炒包菜,就是煮包菜。战士们总盼望逢年过节,因为逢年过节可以改善一下伙食。
部队的文体设施也十分简陋。在营房旁的山坡上稍加平整一下,竖一个简易的篮球架,就可以在场上蹦蹦跳跳打篮球了。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要到篮球场上去活动活动。为了打好球,我攒了三个月的津贴,去部队附近的桂头街上买了一双回力球鞋,可被那些农村兵羡慕死了。
每周一次的看电影,就成了老乡见老乡的好机会。因为连队与连队之间营房驻地分得很散,相距少则几里多则十几里。电影放映点设在修理连的球坪里,周边其他连队的战士列队前往观看。分散在各连队的老乡和同学,就利用看电影时上厕所的一点点时间,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说一会儿俏俏话,是最开心不过的事了。
我们部队驻扎在粤北山区,抬头见山,低头还是见山。山里头的天气闷热潮湿,北方兵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裆烧得很厉害,十个兵有九个兵的裆都烧烂了,平时走路痛得脚都趴开走,可一到训练场上,战士们一个个挺胸抬头,迈着整齐划一地步伐大步向前走,绝不叫一声痛。还有就是山里头的蚊子小咬特别多,而且还特别大,有‘三个蚊子一盘菜’之美誉。战士们把蚊子戏称为‘轰炸机’,天一断黑,轰炸机‘嗡嗡嗡’地出来四处叮人,我们躲在蚊帐里不敢出来活动。可战士们一到岗哨上,任凭蚊虫叮咬,个个都纹丝不动的坚守岗位,目光始终注视着前方。
山里头的老百姓特别好,经常帮战士们寻找一些草药,用于擦洗溃烂的下身和驱治蚊虫。战士们也经常去村里帮老百姓干活,把节省下来的大米送给村里的困难户。逢年过节,还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到部队来聚餐。军民关系十分融洽,用‘军民鱼水情’来形容恰如其分。
部队是一个大家庭,战士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其中绝大部分的战士都来自农村的农村兵,特别是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农村兵家里都很贫困。记得班里有一位70年入伍的安徽老兵,当兵四、五年了,可脚上穿的袜子还是当新兵时发的。他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直舍不得扔掉。他把节省下来的津贴、衣服鞋袜全都寄回了家,可他家里生活困难的事从不向外透露半句。记得有一次,班里另一位战士收到家的来信,信上说:多亏你寄钱及时,才把父亲的病及时彻底地治好。可这位战士近段时间没有往家里寄过钱。于是,他把这件事向台里领导汇报。这不留名不留姓的好事,在台里查了很久也没有查出个结果来,最后还是在外出记录上找到了答案,前段时间只有安徽老兵一人请假外出过。
连队最热闹的时间是在开饭期间。一个连队几十号人大多都喜欢在食堂前的大坪里吃饭,大坪里有两排窄窄的条木钉的桌凳,大约能坐十多个人。先来的就能坐在条凳上吃饭,后到的就没位坐了,只能在条木桌凳的四周或蹲或站着吃。战士们边吃边聊,相互说笑,甚至有时还相互打闹一下。三不三弄出一个小插曲,引得大伙开怀大笑。
战士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最多的还是姑娘和情书。每天少不了有‘小广播’向大伙宣布:某某战士的未婚妻长得俊啦,某某战士的女朋友又寄来情书了。只要谁身上的口袋里揣着未婚妻或女朋友的照片,我们都会上前缠住他,想方设法也要他把照片掏出来,让大伙瞧瞧。有一次,‘小广播’当众宣读了一位老兵末婚妻的情书:今年冬天,俺家的老母猪生了一窝小猪娃子,俺娘要俺问你,啥时候回来和俺生娃子。逗得大伙喷饭而出,大笑不止。
当兵四年多,最难忘的莫过于西沙自卫反击战。记得那是1974年元月份春节的前夕,台里正忙着杀猪过年,突然接到上级首长‘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命令,我们迅速打好背包,原地待命。最后尽管我们没有亲自上前线冲锋陷阵,但我们气象台的战士们作为地面作战保障人员,在气象台的大楼里嘀嘀嗒嗒的忙个不停,及时准确地抄收各种天气讯号,作出准确的天气分析,为战机起飞、作战,提供了第一手天气资料和气象预报,受到了首长们的表扬。
人们常说: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我在部队的四年里,除了干好报务员本职工作外,还在部队的农场里喂过猪、放过牛、种过田;还在部队的施工队里开山放炮、抡锤破石。经过熔炉的锤炼和战斗的洗礼,我从一个不懂事的青涩少年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特别是在1975年,我参加了全团(场站)的马列主义理论培训班的学习,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和《反杜林论》等一大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思想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升华,为我更加坚定献身火红事业的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们青春不再,时代也在变化。每当我回首这段红色的往事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总在我耳旁响起:人生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差耻。……’,我们这一代人曾在火红的年代里,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我们因此而感到无尚荣光和无比自豪!
我们无悔,火红的青春无悔!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