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江西省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一次“明代首饰展”。
114套明代首饰,让人感受到藩王金玉尊荣的奢华生活外,也引起了人们对历朝首饰之美的注意。《木兰诗》有这么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个“花黄”指的是魏晋时期女子的妆容,其灵感源自佛教。由于佛教的盛行,涂金的佛性带给女性灵感,所以尽管“花黄”在妆容上可能有些许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特色,以及人们追求的异域风情。
电影《花木兰》剧照
当然,佛教的传入兴起为时尚圈带来的不止是妆容,与之配套的首饰也带着明显的佛教风格。
制作材料上,尽管金银依旧作为首饰的主要载体,但由于工艺限制,并未有真正焕发出实物本身的亮丽之色。而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原的各种珠宝,比之金银更加夺目,琉璃便是其中之一。
《琅琊榜》剧照
古人们擅长从各种事物上获得创作灵感,佛教为匠人们带来了许多创作元素。
《笔中情》剧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忍冬纹”“莲花纹”和各种“瑞鸟”图案都与佛教有着渊源。
《笔中情》剧照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继承了前朝崇尚高大的传统,那时的人们偏爱高发髻,头发越大越好。
《凤囚凰》剧照
然而人类毛发的数量毕竟有限,为了使发髻饱满高耸,就不得不借助假发,有时还要添加衬垫物。不过这里的梳子与普通的梳子可不同,它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梳篦。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梳篦其实不起源于唐朝,不过它在唐朝的发展是空前绝后的。在已经发掘的唐代墓葬品中,除了数量众多,梳篦的种类之繁也值得说道说道。
或许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关,女子不仅将金、银、木作为材料,各种玛瑙、水晶、玉石等也都成为制作梳篦的选择。
唐朝女性喜欢在发髻上插几把这样的小梳子,露出来的梳背自是精致。
图片来源/微博@装束复原
在古代,簪子可不是女性的专属品,竖着的也不叫做”簪“,而属于”冠“。
当时道教文化盛行,许多崇尚道教的男子或者带发修行的道人都带有发冠。而子午簪便是直的发簪,是从后往前插。“宝簪花簇鸣铛”,唐朝的女子喜欢在发髻上别大而多的鲜花,芍药、牡丹尽在她们的考虑范围之中。如果说唐代是开放的大家闺秀,那宋代就是清丽的小家碧玉。宋代中后期,女子几乎从未有浓妆,与浓妆艳抹相比,她们更加偏向于妆容简约,能更自然地提升肤色气质的美。宋朝人爱冠,而冠的工艺十分复杂精巧。现保存下来的物件中,以金银丝作为冠胎,镶上品质极佳的珠翠,再镂空雕刻纹饰的冠不在少数。影视剧《清平乐》中的大部分服饰都具有古风,而其中宫妃出席正式场合所佩戴的冠帽也是通过记载与古画复刻出来的。不难发现,宋冠不仅款式精巧,整体模样也偏大型。当然宋朝私下的饰品大多以清丽小巧为主。冠开始在民间流行后,为了追赶潮流,有位时髦的厨娘将铁丝和竹篾编织成冠的雏形后,蒙上纱罗,涂上蜡漆自制了一顶团冠,在民间也形成了一种潮流。后来沈从文先生还为这种冠起了一个形象有趣名字:如玉兰花苞。不管是材料选择也好,工艺风格也罢,明朝的首饰都完全颠覆了“自然本色”的宋代审美。
与现代人不同,明朝的饰品材质犹爱金银。不过在明朝工艺家的手里,金银丝毫不显俗气,反而更加雍容华贵。
通过累丝的工艺,明代的金银饰品结构繁复,造型立体,但却能很好地节约材料,也能让首饰变得更加轻盈,脱离笨重与俗气。
除了累丝,将片状金银置于模板上捶打、延展成型的锤揲工艺也是明朝首饰制作的主要方式。与累丝不同,锤揲一般用于大面积的花片制作,而成品也更加圆润饱满。
根据当时的时尚潮流,首饰上的花纹主要由美好寓意的动植物构成。虽然有的精致、有的简约,但是大部分作品上都有金银的主体脉络。在各种清宫剧中,我们都可以见到一种标志性的饰品:旗头。较之宋的冠,旗头在清代宫廷的使用度更高,出席场合也更多,可以说是梳洗必备了。而它的花样制度也是繁多。每一件流传至今的古代饰品都令人震撼,但它不仅仅是外观精美,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古老的匠心精神才是国潮中真正的魅力。
经公众号 “印客美学” (微信ID:ink20160101)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