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语文为何物,只知用语言“这个家”来规划思维的生活——暑期读书的一点感想|| 读书课堂
感恩
父亲突发脑梗,在实验小学暑假第二期深度思考读书会刚开始的时候。他似乎在暗示我:课是上不完的,该回家喘口气看看他老人家了。
感恩父亲,似乎心有灵犀,在前期密集的读书课程结束后第二天起病。他大概很了解我内心之所爱:我爱读书,希望我所传道受业解惑的孩子们能因我们的深度思考成就不一样的未来。
感恩在我们未赶到而没有交费之前,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熬夜进行生死时速的抢救。
感恩老哥出钱,感恩家人日夜守护,我得以偷空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感恩所有给予我们关怀的亲友,愿大家都平安喜乐;愿老父亲挺过难关。
DEEP THINKING
读书会成立五年多了,在普遍内卷的时代还存续得很好,说明“扎实读书”是跨时代的。同时,我们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坚定。
关于选书,依旧根据去年确定下来的思路:始于诗性,终于理性,止于人性。
点击链接:
三年级已经完成现代文阅读(《森林报》和《爱的教育》)与练笔,且唐诗也带着品读和欣赏了几十首,暑假进入社科类书籍深度阅读。
注:唐诗仅仅背诵远远不够,得学会基本的欣赏套路,一方面为应对考试,另一方面感受诗意。当然三年级的欣赏还是比较低层次的。
四五年级是孩子们思维发育的转折点,开始涉猎严肃读物至关重要。
就读历史和文言文来说,《少年读史记》并非最佳选择。
但要读《老子》《论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实为必要。
加上我们在读书方法上的不同,完全可以弥补读本的一些缺陷。
比如我们讲春秋七霸(不是五霸),分析他们出现的地域规律,进而分析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的碰撞。
同时,根据对高考试卷的分析,文言文考察越来越难,但极为珍贵的读书课堂仅仅为读文言文而读文言文,显然是一种浪费。
我们要的是建构底层思维或者说培养思考力,类似于建房子的地基和地面的框架。
再者,仅仅靠课堂的古文远远,远远不够,必须保证泛读量,就像现代文阅读一样,语言学习的方法其实很死。
因此建议孩子们自行泛读古文,《聊斋》或《古文观止》。
很多妈妈觉得太难,实则不然。有三进四的小朋友已经启动,还颇有兴趣。
想想过去的私塾怎么读书,再想想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都是些啥?很多类型的选篇,是一个整体,也是一堆零碎。
因此,四年级起的文言文读本,我强烈建议读整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思想的体系性。
至于节选的文言文段汇编,作为更低年级的入门读本倒是不错。
为什么说我们读书是构建底层思维呢?
点击链接可见一斑:
外面有很多将《老子》读成管理鸡汤之类的云云,跟我们不是一路人。
他们只告知结论,而我们进行结论之前的推论;我们是做学术,至于今后怎么用,是另一回事。
关于背诵,由于中国的古书很短,没有背诵很多内容很难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们读《论语》还有结合实际进行讨论与小评论练习,比如学习是快乐的吗?如果不是,如何做到快乐?快乐究竟是状态还是态度……
这些形式对于将知识内化成自己认知结构举足轻重。
说到快乐学习,我们这里的读书并非从孩子自发的兴趣出发,指望在这里培养兴趣恐怕有难度。相反,我们这里读书需要忍受枯燥,然后感受枯燥过后的“爽快”。
用前几天分享给家长的关于快乐教育视频的话:从忍受运动的无氧状态到享受之后的有氧状态。
当然,孩子经过这个过程后,自发的兴趣能与我们这里的读书合二为一,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了。
有了严肃读物带来的思考力,其它书随意读。
除了社科类的严肃读物,高年级开始的散文批读同样必不可少。但不是浮光掠影,同样是深度阅读,字词句、结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仅仅摘录好词好句是非常低级的阅读。
初中继续加大社科类,包括中西哲学、美学类(待详述)。
最后想说明:去年有实践每次读书后留30分钟左右完成阅读练习,这样非常影响深度阅读。且考试的阅读理解需要额外的集训,效果会比较好。
因此最后决定专注深度阅读,为考试打好基础。
至于如何应对考试,可以从高年级开始集中一段时间刷题,七八年级同样,但刷题时间不可太久,一至两个疗程,长远地看,每周切记保证深度阅读的时间。
有家长称我们为大语文的学习,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大语文,我只是将这种学习作为一种母语(语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锻造一种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用海德格尔的话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家。
既然我们的母语、现在使用的第一语言都是中文,那么就好好地利用“这个家”来规划思维的生活(主要是建构底层思维原型或者说锻造思考力)。
关于应对考试,有了这样的阅读作为基础,再花不多的时间学习套路,足矣。
(以上为一点感想和总结,今后再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