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成长之路(96)
九十六、错踪复杂
对于王导最艰苦的考验随之到来了,一年一度的女排大奖赛在这一年的8月初从分站赛开始打起。第一周中国队开局还不错,三场比赛全取9分,来了个开门红。但是,接下来的成绩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第二周分别输给了巴西和多米尼加队,第三周又输给了美国队,最后总排名是第6名,也就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进到了总决赛
总决赛是8月底在中国宁波北仑举行的,时间很紧凑,中国队也来不及喘息和调整。总决赛一共有六支队伍参加,中国队最后名列第四。按说这已经是近三年来最好的成绩了,而且对比分站赛排名第六的成绩,这还是有明显有进步的。但是,不利于王宝泉的各种议论通过各种渠道真真假假的传了个沸沸扬扬。
之前,惠若琪重伤离队就引来人们对王导的训练方法不满意。这时,主力二传魏秋月连上下楼梯都成了问题,有球迷光说魏秋月在场上移动慢,可不知想过没有,拖着这样的伤腿,谁又能做到快速移动呢?薛明自诉伤的也不轻,连最结实的大梅肩部也缠着厚厚的纱布。
说起来,因为伤兵满营,成绩不理想也算是有情可原。可是,细想想,这样的情形是谁的责任呢?对队员的伤病没有做到有效的控制,是不是说明日常训练不够科学呢?在大奖赛总决赛的各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外的一些著名教练听说中国队每天训练的时间八到十个小时,感觉到非常不理解,他们认为四、五个小时已经非常充分了。那么大的训练量,怎么能防止伤病发生呢,所谓的极限训练真的有神奇的效果吗?而且对比一个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长远未来,就算极限训练可以有一个所谓的条件反射的作用,真就那么重要吗?现代科技的运用,科学训练的模式就真的不能替代已经是五十年前流行的训练模式了吗?
王导的训练量是相当的大
总决赛的战绩也是那样的无情,二胜三负。胜的是日本和波兰,说起来能胜亚洲的老对手,我们这比赛打的也算可以交待的过去。但是输的比赛打的太难看,输的是那么的干净,那么的无助,那么的没有还手之力,完全是被人家横扫。我们输给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三支队伍:意大利、巴西和美国,全部都是0:3;而且对比之前的分站赛,我们没有遇上意大利队,和意队之间没有成绩对比。但是分别以0:3和1:3的比分输给了巴西队和美国队,总决赛是在家门口打比赛,还是赢不了最强的队伍,还一局也拿不下来,这毫无疑问的说明我们已经不在世界女排的一流队伍中了。
最后的单项奖,重炮手王一梅总得分排在第五位,最后倒是拿到了一个个人奖,却是偶然性极大的发球奖。自由人张娴虽然拿到这个位置上的个人最佳,但是她的一传不上榜单,防守也只排第二,这个最佳确实有些小水份。魏秋月因伤没有打完比赛,二传能列到第三已经不错了。
不利的传说还来自队员的层面,对于王导这样的训练方法,有些队员是明显不适应的。毕竟现在资讯如此发达,是不是一定要那么惨酷的训练,那么严苛的态度,队员心理并不完全服气。 队伍中天津籍的队员所占比例多,也是令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地方队教练直接出任国家队教练难免会遇到的问题,之前,栗晓峰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这种现象也许要客观来看:主教练如果在哪一俱乐部执教时间过长,当然会对本俱乐部的队员了解的更深,使用起来更放心,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我们应该置疑的是我们的联赛和体制。
我们当时排球联赛的职业化程度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个高水平的职业化联赛国,从教练到队员始终都应该是保持流动的状态,是职业人。所以,不应该存在谁是我的人,我又是谁的人的认知与归属问题。即便有一天,由俱乐部的主教练出任国家队主教练(这是非常正常的状态),他也能够做到大范围的选拔队员,而他选拔队员时,外界基本上也不会因为引入那个俱乐部人选过多而置疑他的选拔不够公平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联赛并不是这样的,所谓的俱乐部实际上还没有摆脱以省、直辖市、行业为主体的地方体委领导下的专业队模式,教练员和运动员基本上处于不能自主流动的状态,实际上在当打之年的运动员中间基本上就没有被交流出去的可能。所以,你过多的用那支地方队的球员,就等同于过多的用了那个地方或行业专业队的球员的现象。
在体制方面,我们地方和行业的运动队除了要参加联赛,还要参加四年一度的全国运动会,全运会的成绩又和地方和行业体委的政绩直接挂钩。同样,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也要和地方和行业体委的政绩相联系。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和行业体委为了自己的政绩,必然会向各自管辖的运动队要成绩,地方和行业运动队的成绩当然就和运动队的教练紧密相关,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相关性又和经济奖励直接关联上了。所以,也许你本人真的没什么私心,但是,地方队直接上来的团体项目的主教练如果过多的从本地挑选队员组成国家队,总会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包括有些负面的联想,这也就不是哪个人的问题了。
非常不幸的是,王导也不得不面临着这样错踪复杂的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