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喜欢我记得点击右上方的三个点,给我标星哦,茫茫人海,永不失散。
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已经从认识到行动上,都得到了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的认同。但更多的老师在备课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依然是不知道如何体现“整体性”。下面,笔者以具体单元为例,讨论单元整体教学从备课到教学,其“整体性”是如何贯穿始终并得以呈现的。
一线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言说与行动不一致,究其根本,还是研究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常常套用“双线组元”“语文要素”等新新名词或课程标准中的说辞来为混乱的解读和设计站台。其实,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从单元研读到课堂实践,只需要始终抓住三个核心问题,就能够防止堕入思路不清、所行非所愿的窘境。这三个核心问题,也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即“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是,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并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是不断交叉相互启发反复修正,最后才一起明朗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从单元内容板块来看,一个单元不外乎包括“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再细致一些,就是看看各版块具体有什么。“有什么”,不仅指的是显性的、一眼看得见的内容呈现,还指蕴含其间的“学习内容”。这就涉及到“为什么”的追问了。“为什么”的答案也并不简简单单从“既定”的单元“导语”、思考题或教师用书等直接拿答案,还需要结合单元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调整和定位。这样一来,“有什么”需要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不断去重新研读和发现;“为什么”又在对“有什么”的重新发现中有新的生成。教师还要考虑从“有什么”到“为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了“怎么做”的问题。在思考怎么做的时候,学习的方法、路径不仅受学习内容的影响,还要考虑学生知识背景、已有经验,甚至还要对单元已有内容进行重新考量、组织,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从以上讨论来看,所谓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必然的选择和状态。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教师可以先跳过导语页,忽视所谓的语文要素,直接判断这四篇课文是什么和有什么。找出四篇课文的共同之处,也就能够初步判断这个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是什么。这四篇课文,都属于散文(《白鹭》是散文诗),可以做出判断,这是散文文体的学习。散文从内容形式上可以分为不同类别,这四篇散文的题目有共同点,即以事物名称为题,细读之下,会发现又并非都属于状物散文,但写法上有共同之处——都是借物抒情,也就是写这些事物和与这些事物有关的故事,抒发特定的感情、感受。教师研读课文,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追问和答案,会帮助教师进一步对课文所承载的学习目标做出预判。如果教师能够同时结合对学生知识背景、已有经验的了解,预判就会更科学具体。这四篇课文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而五年级之前,体会和表达情感的读写方法已经学过哪些,学生已有的相关能力如何,教师心中应有个大概——想象画面进行体会,抓关键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这些在状物散文、叙事散文的学习中已经有过训练和积淀,但借物抒情的散文阅读,这是第一次。图像化策略可以自觉运用,但散文中具体形象(包括意象)所蕴含的情和意该如何体会,又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等,显然是学生以往所没有学习过的。郭沫若写白鹭,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白鹭,那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出一二,但似乎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背景”资源做支撑。这就涉及到了怎么学的层面。只看四篇课文还不行,接着往后看,这个单元还有什么呢?口语交际是“制定班级公约”,与散文阅读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习作是“我的心爱之物”,写的是“物”,抒发的是“喜爱”以及与“喜爱”之因由相关的感情,其实是借物抒情写法的初级尝试,与课文关系紧密。语文园地中,无论是“交流平台”,还是“词句段运用”,甚至是“日积月累”里的古诗《蝉》,都是围绕“借物抒情”的读法和细节写法来安排内容的。从“整体”上来观照,口语交际可以单独考虑,而四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研读分析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梳理清楚四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之间的逻辑关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