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尤其是一些大诗人的作品往往能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浪漫,具有儒家的文雅、道家的飘逸洒脱、释家的空灵脱俗。尤其对禅宗的理解在其诗中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庐山东林寺夜怀》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家禅旨的理解。不难看出,在唐朝诗义和禅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在唐朝佛教思想非常发达,同时禅境也深受广大文人墨客所关注。事实上,“禅”讲究“安般守意”,也就是通过数息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意识,达到入定的境界。诗人首先用“我寻青莲宇”来点题,以青莲来暗示佛家禅旨,来描写寺庙远离尘世,诗人在寻找宁静的意愿,可见李白对佛家法器莲花的理解非常到位。在佛家法器中,青莲花被称为优钵罗花,由于冰混同水色呈青色,或是由于寒气而使皮肤冻成青色,所以又被称为优钵罗地狱。《中阿含经》形容佛陀:如诸水花中,青莲花第一;青莲也被认为是佛陀的化身,出于世法而不染于世法。
“霜清东林钟”则自然而然地把东林寺的外景带入禅境,钟在佛家的作用是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用的器物,而结霜的东林钟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夜的宁静,同时也把诗人所领略的寺院风光尽显诗行。从而“水白虎溪月”把自然景致淋漓尽致表现出来。最后使用“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表达了禅语,而把东林寺的禅机,和诗人的心境融在一起。从而进一步诠释佛在心中,求佛不应该向外觅求,而在于内心的发现。这首诗,李白咏出了禅味,道出了诗与禅的融合之法。
李白诗风源于自然,平淡之美、幽静而空灵的禅意使诗成为一幅幅山水画。用“诗情画意”也再描绘这一特点,最恰当不过。
问余何意恓碧山,笑而不达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青天》
这些诗句蕴含了佛家时空观,包容了却又超越了过去、现在、将来。诗中的禅意不仅仅是对禅的思考,更能体现诗人的人生观和哲学观。比如《把酒问青天》,诗人把古、今、将来用月色和流水黏合在一起,从而自然地让人体会佛家轮回思想的精髓。
了身皆空,观月在水。
如薪传火,朗彻生死。
如云开天,廓然万里。
寂灭为勒,江海而闲。
——《鲁群叶和尚赞》
这首诗更体现李白对佛法禅旨的领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因缘和合、有条件的存在而已。今天看李白的诗,他所悟的禅机更是自由贯穿生死,接受佛家轮回思想,把自己对佛法的感悟用事物、自然、时空跨度描写的一览无余,从虚妄的、有相的空间里超脱出来,构建了浓浓的禅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在构建意境时,自然而然地把佛家禅境带入自己的意向。而这些在现在看起来是那样的自然,毫无刻意雕琢的感觉。可见诗人所选择的物象实际上就是诗人看到的自然,更为可贵的是诗人的心境已经深深融入自然。
白居易贬滴江州以后,对佛教的信仰更为真切,经常轻骑简从,来到东林寺,甚至风雪之夜,都到东林住宿。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宿东林》
白居易在东林寺学禅,更体现唐朝文人和佛教之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诗与禅之间的关系围绕“静空,动亦空”的禅学境界,透过自然界的各种景致,事物描写人心空灵的禅学思想。在白居易的《正月十五日宿东林学禅,偶怀兰田杨主薄,因呈智禅师》一诗中,诗人完全透露了他初入佛门的感受,和生活上的变化。“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花县当君行乐夜,松房是我生禅时。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还有《春游二林寺》一诗,“身闲易淡泊、官散无牵泊,缅怀十八人,古今同此适”。虽然那时他只有43岁,由于仕途坎坷,生活的颠簸使他不得不产生消极循世情怀,向往与世无争,清贫悠闲,修佛养性,追求心境“空、静”的思想境界。
(责编:李振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