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海洋工程科技发展图景
2035年,探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海洋立体观测及预警预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海上活动全球到达和权益保障提供精准信息服务。以深远海为目标的海洋监测勘探活动日益活跃,以海洋战略性资源开发为主体的“蓝色工业文明”初步形成。
2035年,海洋立体观测及预警预报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研发以“星-空-海、水面-水中-海底智能组网”为代表的海洋多源监测技术和信息互联互通的智慧海洋系统,为海上活动全球到达和权益保障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实现全球海洋的透明化。海洋卫星呈体系化发展,实现全球海洋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认知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实现海洋时空无缝监测,有效应对各种海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测需求。海面、海洋内部、海底观测呈网络化发展,传感器及探测装备趋向小型化和智能化,观测信息互联互通并覆盖全球。结合超级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海洋数值预报系统,建立超高分辨率的无缝海洋数值预报体系,实现全球海洋环境和灾害的预警报,使预报精度达到天气预报的水平。通过信息智能服务系统,实现海洋信息产业化,并全面保障海洋安全和海洋开发活动。
深海矿产资源逐渐实现商业化开发,海底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
2035年,全球将出现多家国际一流的深海矿业集团公司,专门从事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业务。这些公司的业务将覆盖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全产业链,包括海底资源勘探、开发、环境评价、矿石选冶以及装备技术服务等。海底资源勘查开发工程技术也发展成熟,各家矿业集团公司在海底建有现代化的采矿场和粗加工工厂,粗加工后的矿产经封闭的海底管线快速环保地输运至陆地进行精细加工和分选冶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的迫切需要。
海洋生物资源获得全方位应用,海洋生物工程开发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对深海的勘查结果显示,栖息于200~2000m水层的中层鱼类资源量比以前的估计可能高出十至几十个量级,可达几十亿吨,开发潜力巨大。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新资源开发的时代已经来临。海洋生物资源将成为抗击疾病的重要原材料,科学家通过对多种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研究,分离出数千种活性化合物,可在抗癌、抗病毒、抗放射性、抗衰老、抗心血管病方面具有特殊的疗效。对深海极端生命的功能基因探索,极有可能改变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并向更深、更广、更极端的方向拓展可利用资源。以海洋生物为材料,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开发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材料将在医疗、食品、轻工业、能源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相应的新兴产业也将广泛建立。
海水淡化和海洋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完善的海水和海洋能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绿色发展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2035年,人们将在沿海地区或毗邻大陆的海岛建立大型海水淡化厂,向沿海城市或城市群供水,解决沿海水资源紧缺问题,为海岛开发利用提供淡水资源保障;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为驱动的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和海岛地区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资源将成为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海洋化工产品日益丰富。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海水利用产业发展体系正在形成。
到2035 年,国际海洋能技术将完全实现商业化,海洋能发电产业将包括装备制造、海上运维、海洋能电力等多种形态。例如,预计到2020年,欧盟海洋能(不包括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60万kW,在2035年海上发电预计饱和的情况下,到2050年海洋能装机容量将高达18 800万kW,创造47万多个就业岗位,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亿t,带动投资4.5万亿元。根据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实施协议(IEAOES-IA)发布的“国际海洋能展望”,到2050年,全球海洋能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3 700万kW,将会创造12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年减少约10亿t二氧化碳排放。
海洋开发装备更加集成化、绿色化、智能化,并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海洋开发装备领域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世界范围内将全面开展针对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五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装备的研制。新装备和新技术将不断涌现,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未来,海洋开发装备制造会更加注重高效节能环保,信息化与先进制造技术自上而下的整合,实现投入更少、控制性更强、产出废物更少、更加完善的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同时,随着海洋开发装备制造与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以及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未来海洋开发装备制造业将由生产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