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良武
历史的岁月匆匆向前,有很多东西成为云烟,我们会逐渐淡忘。但是,当年,八路军在太行山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英雄的邢台人民不畏强暴,奋力抗击,救护伤员等故事,我们不能遗忘!2020年金秋十月,纪念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0周年之际,我和邢台市信都区的10余位作家,走近地处深山的白岸乡许家村、黄家台、南就水村,寻访红色文化,尘封的记忆。巍峨的山峰,陡峭挺拔,山坡上,道路旁,层林尽染,有的片片金黄,有的点点红叶,分外美丽。村民说,正是因为这一带山高林密,位置偏僻,便于隐蔽,八路军才选择在此驻扎医院、报社、兵工厂等军事机构。5年前(2015年)的春夏时节,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一位朋友的带领和帮助下,驱车百余里,跋山涉水,先后到西口、西就水、黄家台三村走访,了解了八路军新华日报社、野战医院、长眠在此的革命烈士等动人故事,写下了纪实篇章,在《当代人》、邢台广播电视报刊发。由于当时的时间关系等原因,对于许家村、南就水的抗战故事涉猎极少,今天才知道,这两个村的素材还真不少呢。许家村距离邢左公路芝麻峪大桥约有3公里左右,被人们称为南沟五村的北大门,沿着一条南北向的山沟向前进发,很快来到这个美丽的村庄。漫步村北的星火广场,我发现,东侧有一排整齐的橱窗,专门介绍该村及附近村庄的抗战故事,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新成就。村支部书记 孟刘增 对我讲述,该村当年有八路军的被服厂、弹药库。1942年5月,日军对我华北地区进行大扫荡的时候,村里的年轻妇女李丑妮,在山崖边发现,八路军389旅青年队战士赵云飞,因腿部受伤流血过多昏迷在地上。她不顾山高路险,背起伤员摸黑下山,把伤员安置在自己家里,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赵云飞很快苏醒过来。不料,天刚发亮,日伪军冲进她家,刺刀架到她脖子上,威逼利诱,让她说出八路军伤员的下落,李丑妮摇头否认,装聋作哑,始终不发一言。随后的20多天,她除了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小赵,还把自己家仅有的米面让给伤员吃,自己和儿子用野菜和糠皮填肚子,直到他痊愈归队。走访时我惊喜的发现,许家村北面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这样,极大的方便了需要从村里通过的车辆和行人,不但加快了速度,而且减少了给村民造成交通安全隐患。5年后,再次见到黄家台村的支部书记王为书,个子高大的他依然身体健硕,村口挂着一个红色的宣传牌,标题很醒目:太行“沙家浜”——黄家台村,这里保留着八路军战地医院的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医院一个分院设在黄家台,有十余名医护人员,200多伤病员,该村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为保护八路军安全、护理伤员做出很大贡献,特别是在日军大扫荡的艰难岁月,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帮助八路军把200名伤员藏到险峰和绝崖山洞中,连续半个月的扫荡期间,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提水送饭,使200位伤员安全度过险期。南就水村打造红色旅游正在积极推进,街口的旅游线路图,清晰的标明了该村有关抗战旧址,村女支部书记冯海菊泼辣能干,她说,村里正在对八路军留下的弹药库进行修缮,争取尽快完工。她引领来访的作家们参观八路军当年兵工厂留下的旧址,讲述军民团结共同抗击日寇的难忘故事。
村干部告诉我们,日寇在太行山大扫荡的时候,残酷杀害村民几十人,血债累累,罄竹难书。
但是,英雄的山区人民没有被大屠杀吓倒,他们擦干血迹和泪水,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的参加抗战,帮助八路军,用各式各样的方法与日寇展开斗争,留下闪光的一页。
尤其可贵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时任支部书记李全带领全体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全村老少倾尽全力,历时12年,立足自我,肩挑背扛,劈山凿洞,凿通了324米长的过山隧洞,改变了交通条件,使村里的山货和生产资料、生活用品能够顺畅出入,书写了新时代的英雄传奇。
陪同采风的白岸乡党委书记刘志明告诉大家,山清水秀的白岸,红色革命斗争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新的历史时期,干部群众勤劳勇敢,发扬革命战争年月的优良传统,正在用智慧和双手打造更加美丽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