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坊巷》--“忆览”
时光荏苒,社会变迁,千年一遇“旧城改造”,城市格局更新,旧时的影像随光阴流逝,唯旧景重读方激活往日的岁月印痕,点点滴滴凭记忆浏览杭城市井风情,历历往事渐涌心头。
从杭州旧地图上看杭城,西面是西湖、群山,东面有钱塘江怀抱。不大的城池里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杭城腹地主要的有二条平行贯通南北的东河和中河。东河北端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新横河桥”的桥联“流通北道千仓粟,约束南湖万顷波”,把杭城的河的功能交代得一清二楚了。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杭城的河就是城市的命脉了。
河与河之间有许多巷陌,犹如一片片竹简被两条丝带般的河串连了起来,就像一部长长的展开的书简,侃侃地向人们叙述着杭城数千年的文明史和讲述不完的脍炙人口的坊间故事。
有故事的“方回春堂”旧楼栏。
我在学士路小学读书时,开始初识学校附近弼教坊一带的几条街巷,我的老师和有的同学就住在这些巷子里。七折八拐的巷与巷之间又是贯通的,可以从这位同学家的墙门进入,从后门窜出,又可到另外一条巷里的同学家中了,身临其间就如进入了一个大大的迷宫之中让人找不着北。
我识得了几个字后,就喜欢跟小伙伴满城乱串,会逐字逐句地读那些陌生的街巷名字,“宋浇造巷”、“夭桃弄”、“二圣庙”“三官弄”、“司马渡巷”、“五老巷”、“六克巷”“七龙潭”、“八界巷”、“九莲村”、“石贯子巷”,.....。但我并不知那些巷名的寓意和来历。
城南“旧行台”界碑
易了主的老屋的界碑
四宜路公共墙界界碑
河坊街“百忍堂张界”界碑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晓得了拍照可以称为“摄影”,不但可以拍摄至爱亲朋在西湖边的留影,还可以拍摄记录自己喜欢的影响自己情绪的场景和瞬间。因此,我常常会背着照相机漫不经心地闲逛在杭城的坊巷间,“上到江头、下到湖墅”。从那时起,才渐渐地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了逐步的肤浅的认识。
那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就是这座城市的DNA,铸就了这座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
杭城最早的城市规划师和执政者,建城之初就把城池规划得规规整整、有条有理了,横的街、竖的路,曲的巷、拐的弄,走不通的里,坊巷就成了这座城的二维码。
雨巷
涌金门直街夭桃弄口
春天的杭城被绵绵细雨滋润着,小巷里高低错落、斑斑驳驳的粉墙隔断了坊间的喧嚣,墙上蛛网般的藤蔓透出了霞红色的嫩芽,探头探脑的小精灵似的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吱嘎”一声,沉重的栗木大门打开了,一位少妇拿着伞,提着竹篮跨出了高高的门槛,轻轻地踩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走向巷口,“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先生的著名诗篇,只有在这样的场境中才能萌生出不朽的灵感。
夏日风情
天伦之乐
夏日的傍晚,骄阳像放养在野的顽童,迟迟不肯归屋。邻家的大嫂在厨房间备好了可口的饭菜和绍兴酒,匆匆地提着洋铁吊桶,从容地从古老的深井里吊起一桶又一桶冰凉彻骨的井水,毫不吝啬地一桶又一桶再一桶地泼到石板路上,直到暑气全消。然后摆好桌椅、板凳,就等当家人归来尽享天伦之乐。
慈母做的晚餐和微笑,每读一次这幅影像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泪奔~
人间烟火羡得仙子都想下凡人间
秋高气爽的清晨,隔壁的大伯在家门口发“煤风炉”的烟雾,弥漫着整条小巷,上学的、出工的人影匆匆地在烟雾与晨雾中鱼贯穿梭,金黄的梧桐叶在风中迎合地摇曳,冉冉的人世间的烟火羡得天堂的仙子也欲欲下凡人世间。
枕河听雪
银装素裹的冬天,小巷格外地恬静,挨家挨户大门紧闭,悄然无声,人呢?哦!原来在堂前围着“铜火熜”,煨着年糕,缠着长辈讲那过去的故事。有的依偎在屋檐下的窗坎上静听雪花飘落在明堂里南天竺的叶子上又轻轻地滑落在地的声息。
河坊街
还记得杭城东河之畔,太平桥东堍的一条小巷的名字吗?这条与东河平行的小巷有个岁月久远的喜庆的芳名,千灯巷。
我喜欢这座城市,我把那些小桥流水、市井坊巷、粉墙黛瓦、路牌界碑一帧一帧地摄录在黑白胶片上,城市的影像记忆如同我的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随时可以重温钱塘记忆、浏览武林坊巷。
城南的井
城南的井
择图拣字著文章,三句不离本“杭”。
咫尺中浏览武林坊巷,
指掌间重温钱塘记忆。
2015年6月8日,乙未四月廿二。
2019年7月23日,杭城闻澜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