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药膏治烫伤
发表者:王志勇
夏天是烧烫伤的高发季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由于疏忽大意而受伤。烫伤后如何正确处理对于减轻痛苦、有利于创面愈合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常烫伤急救处理可以牢记“冲、脱、泡、盖、送”的原则:就是烧烫伤后的即时用冷水“冲”淋降温;“脱”去浸满热液的衣物;“泡”指的就是冷疗: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淋或浸入清洁冷水中,温度以5-20℃为宜。持续时间以冷源去除后不痛或稍通为准,一般在半小时至1小时;然后用干净敷料、毛巾、床单等“覆盖”创面;最后妥善的“转送”医院。
烧烫伤后不要向创面随意涂抹药物,如红汞、龙胆紫,以免妨碍对创面的观察和深度的判断;且红药水含有汞,大面积使用可能引起汞中毒。也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物质,如黄酱、酱油、香油、牙膏、香灰等,这些物质对创面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反而会妨碍清创和增加创面污染的机会。
有的病人烫伤面积不大,嫌麻烦不愿去专科医院就诊,经常就近去药房购买各种治疗烫伤的药膏或者向一些有烫伤经历的朋友讨要用剩下的烧伤药膏。这些药膏究竟能否应用?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烧伤外用药物/膏。
油膏 :
包括蓝油烃软膏、一些抗感染的油膏(如金霉素眼膏等)。烫伤现场急救处理时不推荐使用油膏,因为会阻碍热量的散发,反而不利于减轻疼痛。
外用抗生素制剂:
磺胺嘧啶银 磺胺嘧啶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烧伤创面,其疗效为临床所共识,至今仍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创面外用药。但是磺胺嘧啶银对创面有一定的局部刺激性,本身可引起疼痛感。它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个别患者应用后即可出现局部瘙痒、皮疹、面部潮红、眼睑及口唇水肿等症状。更多见于多次应用后创面周围皮肤湿疹样改变,局部瘙痒明显。因此当有以上情况出现时,需要及时去烧伤专科医院检查。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可能对乳儿产生影响,哺乳期以及孕期妇女不宜应用。
莫匹罗星(百多邦),莫匹罗星主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多应用于烧伤后残余创面,特别是后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烧伤创面。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面积较大的创面需谨慎大范围使用。当患者有肾功能减退或全身应用其它肾毒性或耳毒性药物时,应注意有产生毒性的可能。孕妇和儿童也应慎用。
要提醒大家的是,有的患者图方便,把家里头孢类等抗生素粉撒在伤口上,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这些抗生素局部应用后很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严禁将口服和静脉应用的抗生素直接外用于烧伤创面上。
生长因子类药物:
生长因子是一种对细胞生长和分化有明显调节作用的多肽,机体本身就能合成和分泌。在创伤愈合的各个阶段都有生长因子的参与和调控。目前商品化的生长因子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在促进急、慢性创面愈合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效果,但仍然只是促修复的方式之一,而不能代替清创、抗感染及植皮术等治疗手段。生长因子也没有抗感染作用,尤其在创面感染时容易被降解而失效。因此在创面坏死组织较多或者已经有感染时,不宜单独使用。此外,生长因子禁止用于癌性创面、恶病质患者皮肤创面或恶性溃疡创面。因此当慢性创面经久不愈,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排除创面恶变可能后才能使用。
中药制剂:
中医认为创伤初期由于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表现为局部肿痛等。创伤中期以邪毒内存、正气已虚为特点;后期由于气血不足,脏腑虚弱,以正虚为主。中医外用药的原则主要是行气活血、推陈致新;燥湿收脓、脓去肌生;酸涩收口、生肌收口。目前临床常用的中药制剂有京万红烫伤膏,水火烫伤膏,八湿膏、创灼膏等。有些中药制剂本身抗感染作用不强,需警惕使用过程中发生创面感染。
烧伤外用药物有很多种,不能一一列举。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到专科医生处进行评估,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不能图省事,自行购药换药。更不要听信某些偏方说使用后愈合快、完全不留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抱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