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药史上一大悲剧,风靡全国的“宝塔糖”,为何突然消失了?

自然界中,随着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更形复杂。凡是两种生活可以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称为共生,又根据共生现象中的利害关系粗略地分为共栖、互利共生以及寄生等等。这三种里面寄生是最危险的,因为这一类只会有一方受益,另一方必定受害。受害的往往是被寄生者,影响反应能力等都是轻的,甚至可能会改变寄主的行为。

蛔虫正是这一类让人厌恶的寄生虫,它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也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对人体危害很大,受感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时还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蛔虫扭集成团会导致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等等。

可怕的是蛔虫感染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偏偏儿童的抵抗力本身就不如成年人,预防蛔虫病还是很有必要的,说到预防蛔虫病。八九十年代或更早之前的人,应该会想起一种药,它呈现柠檬黄。形状似一个尖尖的小塔,味道有些甜甜的,虽然是药却不那么被儿童排斥。

这种药被称之为宝塔糖,它便是用来预防蛔虫病的,不过这种药在一段时间后却忽然消失了。后来很少再见到它,后来见到的驱虫药那就是真的药了,而不是像宝塔糖一般有可爱的外观甜甜的感觉。那么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后来为何忽然销声匿迹了?其实背后说来还颇为复杂,也是我国制药史上的一大悲剧,要从宝塔糖的成分说起。

宝塔糖里头有一个主要成分,名叫蛔蒿,这种植物原产于中亚南部地区。生活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砂质土或灰壤土,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和新疆可以引种栽培。解放初期,蛔虫病在中国的城市与农村都很泛滥,属于大面积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疾病。为了对付这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人们研制了驱虫药,也就是蛔蒿。

从蛔蒿中提取出药剂后,开始是片剂,后来为了让儿童愉快地服药。遂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食糖,制造成淡黄色、粉红色的圆锥体的宝塔形状,人们根据形状称之为宝塔糖。也就是说,蛔蒿便是宝塔糖的主要原料,而蛔蒿起初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它是北极圈内特有的药用植物,因此当时我国生产宝塔糖,但原料却一直依靠苏联进口。

恰好苏联有援华项目,1952年,20克蛔蒿被引进中国。当时不同现在,这算是很珍贵的药品,20克便可见种子的珍贵。这20克被分成四份,分别送去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等四个国营农场分别试种,结果只有潍坊一家成功了。潍坊这家发展颇好,不光能为全国十几家制药企业提供宝塔糖生产原料,还有少量出口。

没想到1960年到1962年,遭到了饥荒的突然袭击,城乡之间很多以野菜充饥的群众。蛔虫病十分泛滥,可为了确保粮食产量,潍坊蛔蒿的种植面积还从8000多亩下降到500亩。且提取设备是从苏联引进的,当提供的原料太少,药厂因为不能满足大设备拒绝收购。药材公司无奈之下用生麻袋装的办法进行露天存放,结果烂掉2000多公斤,又因着装的瓶子有问题报废了3500公斤。

1964年潍坊遇上连续四十天的阴雨天气,蛔蒿没能收到一颗种子。幸的是一位老同志有远见,以密闭低温储存的方法,在一口深井保存了三瓶。取出来后发现有两瓶是活的,这才得以再次发面积种植,但这一时期正好是混乱时期。蛔蒿遭到了灭顶之灾,动乱过后才开始恢复生产,1979年卫生部以及国家医药管理局推广全民服用宝塔糖。

这是它最鼎盛的时期,人们没想到几年后,宝塔糖与蛔蒿都将在中国绝种。1982年9月卫生部与国家医药管理局将127种药品淘汰,其中就包括宝塔糖,虽然药材公司的一些老同志希望以深井储藏的方式保存原料蛔蒿。可这种方法也只能用一时,等1985年全国各地想要再到潍坊采购蛔蒿时,蛔蒿已然绝种。

淘汰一种药品的剂型不等于淘汰这种药品的提取原料,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在当时没想通,于是发生了这起制药史上的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