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趣谈—古代人是如何考试的?
明月几时有?高考年年有!
大家在感叹自己高考不易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如何考试的?
路遥知马力。
这古代科举制度中,第一个难关不是考试,而是赶考。
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般设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是在各省省会举行,这时,各位考生就要开始赶考了,对于那些远离省会的考生,他们光是前往考场,就要用掉十天甚至是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足够有实力和运气进入到了殿试,那么他们就得上京赶考。这才是真正的大考验。
考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高考较为流行的模式是所谓的“3+X”。“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文综和理综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所以现今的考生参加高考基本上为四场六科。那么,古人的“高考”科目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以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为例,看看古人的考试科目。
古人的“高考”科目(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乡试和会试都考三场。第一场称为“首场”、“前场”,考经义,内容主要涉及四书五经。二、三场合称为“后场”,第二场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涉及赋、诏、诰、章、表等文体的写作;第三场为时务策,主要考察考生对时政问题的见解和解决能力。这种考试顺序的安排是有深意的。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说:“本之初场求其性理之原,以论观其才华,诏、诰、表、判观其词令,策问观其政术。”清人黄中坚说得更加透彻:“夫先之以经义以观其理学,继之以论以观其器识,继之以判以观其断谳,继之以表以观其才华,而终之以策,以观其通达乎时务,以是求士,岂不足以尽士之才!”由此可知,古人对科举考试各科顺序的安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关于文章。
科举的考试内容不仅仅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
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
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假设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进考场后:
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
闭上眼就能想象,在当时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堪比马拉松的书写考验,那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啊!
高考不易,且考且珍惜啊!最后预祝大家都能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怀着轻松的心态,取得最优异的成绩!!